廣東省江門市文聯成立于1951年1月,至今已走過了半個多世紀的歷程。截至2002年6月,各協會會員總數已達1560人。江門市地方財政每年只撥給文聯少量辦公費,而11個文藝家協會一無編制,二無經費,處于“無米之炊”的境地。為此,江門市文聯主動“找米下鍋”,通過辦好刊物促創收,以創收促創作。
江門市文聯主辦的《江門文藝》是通俗文學刊物,定位是面向打工一族,讀者群大。為了能立于不敗之地,我們千方百計,出奇制勝。《江門文藝》的文章大多是打工族寫的,原汁原味,貼近生活。我們向打工作者征稿,請打工者寫卷首語,通俗易懂,又有說服力、號召力。編輯部嚴格把好選、改、審“三關”。每年來稿平均近千篇,編輯沙里淘金選稿、修改。不少打工者來信說,每發他們一篇稿子,不僅激勵作者本人,也激勵周圍一群人。我們努力把江門文藝雜志社辦成打工族之家。如每半年召開一次讀者、作者座談會;每周日晚上開通兩條熱線電話,聽取他們的意見,《羊城晚報》為此作了專門報道。雜志社每月平均接待來訪打工者達百人次以上。由于我們的幫助,大多數求助者解脫了困境。打工讀者都說,江門文藝雜志社是他們第二個溫暖的家。
我們力爭把《江門文藝》辦成文學新人的搖籃。重視培養文學新人,細心挖掘來自基層第一線的打工仔打工妹的好稿。《江門文學》每年所創收入,給文聯11個文藝家協會提供上百萬資金,可謂取之于“文”,用之于“文”,有力地促進了文藝創作。
我們每月從《江門文藝》所得中劃出專款,充實文藝基金。一方面支持文藝家出版著作,另一方面獎勵出精品的文藝家,同時也支持各文藝家協會實施精品戰略和群眾性文藝創作活動,建立了文藝創作基地,還資助有困難的基層文聯開展工作。面對新機遇新挑戰,江門市文聯將積極投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創造江門僑鄉文藝事業的新輝煌。(作者為廣東省江門市文聯副主席)
本文摘自2002年8月23日《中國藝術報》第36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