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交流在國際交流中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比如中美外交關系的打開就是以民間交流開始的,那時叫“乒乓外交”,中日邦交正常化也是以民間開始的,而民間交流中文化藝術又占有更重要的位置和優勢。文化畢竟比政治更寬泛更含蓄,文化如水、激揚無聲,一首歌曲、一段舞蹈,很容易使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一起興高采烈,水乳交融。所以說民間文藝是官方外交的先行官、先行者、先導隊。
中國文聯主辦的國際民間藝術節,為世界各國民間藝術的發掘、展示和交流、傳承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平臺,特別是為這些民間藝術打開了一條寬闊的路徑。藝術節像一支催化劑,催開了世界各地的民間藝術之花,展現了一個絢麗多彩的舞臺;藝術節像一支融合劑,使世界各民族藝術融匯交流在一起,并為此注入了多元化文化因子。
國際民間藝術節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間的一次碰撞,也是一次相互觀摩、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的良機。眾所周知,民間文化面臨著全球化、現代化的挑戰,全球化的過程可以加速每個民族對自身文化源頭的忘卻,特別是脆弱的民間藝術很難抵御全球化的猛烈沖擊,而被痛苦地卷入快速裂變的漩渦之中。但全球化可以讓民間文化出現最壞的后果,也可以產生最好的結果。在全球化的過程中,中國民間藝術首先要保持民族性,就是我們自己的身份和特色,“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但更重要的是還要彰顯我們的世界性,這種“世界性”就是我國民間藝術的文化先進性和時代性,這種“世界性”如果沒有文化交流,沒有國際化的舞臺是無法實現的。從“五四”以來我們的先輩一直在試圖尋找出一個簡單的公式,西方文化是什么,中國文化又如何,然后取長補短,使兩種文化結合在一起,但是最終仍沒有形成中西融合的新文化,因為無論是東方文化還是西方文化,都宏大駁雜,并非可以簡單概括的。所以我們必須以博大的胸懷去促進東西文化的交流,在藝術的碰撞與融合中創造新的民族民間文化。總之,民族性是我們民間文藝立于世界各民族文化之林的必備形式,同時還必須清楚地看到,民族性只有具備了時代性或先進性后,才可以傳播、發展。時代性、先進性是民間文藝的內核,民族性是形式。時代性必須依賴于民族性才能生存;民族性只有依托于時代性才可以保持。二者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缺一不可。國際民間藝術節正是實現中國民間藝術民族性、時代性和先進性的國際大舞臺。
與此同時,國際民間藝術節不是以國家話語、行政活動的方式,而是以民間藝術為媒介來開展各國之間的交流。我們辦藝術節是“請進來”,通過藝術節我們還要滿懷信心讓中國民間藝術走出去。中國民間文藝是中國文化獨具魅力的“軟實力”的重要來源,廣袤深邃的中國民間藝術使中國成為文化資源大國。但資源本身不是生產力,雖然我們有不盡的民間故事資源,但是卻沒有像希臘神話和《一千零一夜》那樣在全世界范圍廣泛傳播。勿庸諱言,目前我國存在“文化逆差”的局面,是文化產品的輸入大國。要扭轉這種局面,我們要準確的認識到,新的時代孕育新的文化,中國民間藝術要在薪火傳承中凸顯創新精神,打造文化品牌,推出藝術精品,取得與五千年文明相稱的國際地位。人類文明之證明,對民間文藝最有效的保護就是與時俱進的發展;對民間藝術最有效的繼承就是堅持不懈地創新。我們有如此豐厚的民間藝術遺產,如果不能創造出同樣燦爛的當代中國民間藝術,將會令我們慚愧。
胡錦濤總書記對宣傳文化工作提出要求時說,要積極參與國際文化競爭。因此,我們要把民間文化資源變為民間文化生產力。從擁有資源到形成生產力,有很長的路要走。當然,首先要發揮政府的調控和推動作用,其次要發揮人民團體和專業社團的作用。國際民間藝術節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為此,可以進行充分策劃,比如說不僅有表演,還要有論壇、研討、展覽等等,使藝術節更豐滿,更有深度和廣度。
總之,國際民間藝術節要向更高、更深的層次發展,不能僅滿足于表面熱鬧氣氛的營造,更要發揮文化交流,特別是民間文化交流的深層次的功能,注重在溝通世界各國人民之間心靈方面下工夫,有的放矢地策劃,扎扎實實地操作,將藝術節辦大做深,使藝術節成為民間交流的紐帶,成為情感傳遞的橋梁,成為國與國溝通的平臺,成為人與人了解的節日,成為心與心相融的驛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