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建黨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當談到文化時,我注意到兩句重要的話:一是“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二是全黨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他鼓勵全黨要從世界文化戰略的高度來推進中華文化建設。由總書記的講話,我想到,從古到今,世界先進國家對世界各國的影響,首先是文化,而不是經濟。今天,貼著Made in China標簽的產品遍及世界的各個角落,但我們的文化還遠遠沒有被世界充分認識。俗話說:“說得對,您吃我的藥;說得不對,分文不取。”講的就是思想與文化要先行,然而當下卻恰恰相反了。作為詩人、作家與藝術家,我想我們恐怕應當反省、自責。要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我以為,首先就要把我們自己的文化梳理得清清楚楚,不能“以己昏昏,使人昭昭”。以民族虛無主義來提高國際影響力,那是決無可能的。因為強勢的西方文明與文化是不會接受我們自己都不相信、不熱愛的文化的。只有我們自己堅信民族文化的價值并熱愛我們的文化、自覺實踐與躬行,宣揚時才能做到如數家珍,而接受者才可能會信、會學、會愛。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詩人、作家、藝術家極其謙虛、好學,可以說對世界先進文化是擁抱的、狂學的;相反,世界,尤其是一些發達國家對中國文化,特別是對中華歷史文化與當代改革開放形成的多元與包容的文化,是有很深、很頑固的偏見的。有人對中國當代思想文化的豐富性知之甚微,甚至對中國當下人的生活、精神狀態的認識也只停留在20世紀之初或19世紀的認識水平。從這個角度來看,胡錦濤總書記“七一”講話中有關文化的論述,我以為,真是一針見血,非常及時。他提醒我們詩人、作家、藝術家要有所擔當、有所創造、有所貢獻。人類需要西方先進的文明、文化,但更需要被遮蔽了數個世紀的東方文明、文化,尤其需要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積蓄下的文明、文化催生出來的改革開放的新文化的精華。我們應當擁有這份自覺與自信,因為我們不僅認同多元選擇,同時我們還以自己的文明、文化為榮!
7月9日上午,我到國家博物館參觀“中央蘇區主題展”,再次看到了我們的“根”。我看到了1929年4月頒布的《土地法》;看到了“有鹽同咸,無鹽同淡”的清廉政府;看到了“兒童免費義務教育”的實景、物證;甚至還看到了《關于懲治貪污浪費行為》的26號訓令。我們的黨從創立之日,就讓人民感受到她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這又讓我想到今天,想到既站起來又逐步富裕起來的中國人民。歷史與時代在前進,今天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什么?先進的文化指引人民看到的又是什么?不是影視劇編劇為收視率寫的連續劇,不是作家為版稅寫的暢銷書,不是到處圈錢走穴的“藝術家”的“表演”,不是希求好萊塢收購的精神依附式的獻媚販賣。他們中有人成了億萬富翁,但在13億人的社會里,他們永遠是極少數。如果以這個標準來判斷人的成功與否,可以說失敗的是汪洋大海般的13億百姓!而真正有識、有力、有自信、有責任、有擔當、肯奉獻、肯犧牲的詩人、作家、藝術家,應當寫出無愧于歷史與時代的作品,指斥金錢崇拜與權勢崇拜的泛濫,竭盡身心創造一個綠色的信念——能夠安撫億萬人心靈、救贖億萬人心靈、指引億萬人走向身心健康的精神品質與現實功能俱佳的新世紀文化信念。我想,這或許就是胡錦濤總書記“七一”講話中所說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吧。而要“提高民族素質和塑造高尚人格”并不是簡單的倡導就能實現的,仍然需要今天的詩人、作家、藝術家們的創造!但這個創造肯定不是好萊塢式的,而是我們立足于自己的文化傳統,考量中國百姓文化需求后實現的創造。
王久辛 著名作家,著有詩集《狂雪》《狂雪二集》《致大!、散文集《絕世之鼎》、長篇報告文學《東方紅霄》等,其中《狂雪》獲首屆魯迅文學獎。
(編輯:曉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