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劇電影 深情寄“語”巴老
中國文聯網訊 11月25日是文壇泰斗巴金百歲華誕,四川省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已陸續展開。21日,整個慶祝活動將掀起高潮,揭幕、剪彩、晚會、座談……其中川劇《激流之家》、巴金作品電影展映周在蓉亮相,用家鄉人民獨特的方式為巴老送去遠方的祝福。
川劇《激流
之家》回家
11月21日起,根據巴金名著《家》改編而成的川劇《激流之家》在蓉上演兩場,這是我省為慶祝巴金百年華誕精心打造的舞臺劇,也是重要的慶祝活動之一。
《激流之家》改編自巴老的著名小說《家》,此之前也曾被改編為同名話劇和電影,但以川劇的形式亮相舞臺還是第一次。該劇改編于上世紀90年代,對于這部巴老最深入人心的作品,川劇力圖從較宏觀的角度展現一個受激流沖擊的封建之家。川劇版《家》僅舞臺編排、設計等就歷時一年多,期間更是幾度打磨,在演員表演、舞美設計等方面都讓人耳目一新。此前,《激流之家》更受邀參加上海國際藝術節,與全國四臺《家》聚會上海,川劇第一個亮相,大獲好評。從上海載譽歸來后,《激流之家》再度走進劇場排練、精加工,舞臺布景更加壯美,結構更加緊湊。相對原著,該劇有增加、刪減,也有補充、合并,更有發展與創造。為了更好地演繹巴老書中的每一個人物,也為了讓巴老家鄉的戲劇更好地體現其精神,《激流之家》將現代化的表現手法融入其中,現代聲光技術和似幻似真的心理景象也為該劇增色不少,力求使原寫實的與寫意的手法在演出中求得和諧統一。“梅花獎”得主孫勇波、陳巧茹等著名川劇演員在該劇中都有出色表演,高亢的唱腔與細膩的表演使覺新、梅等角色都獨具看點。
“巴金作品電影展映周”啟幕
今日,“巴金作品電影展映周”活動在成都王府井影院和太平洋影城揭開帷幕。11月21日至28日,這兩家影院將輪流放映由巴金的代表作改編而成的《家》、《寒夜》、《英雄兒女》等影片。
巴金代表作《家》是他自傳體小說《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作品對一個封建家庭興衰的描繪,再現了新舊社會交替之際人們的思想蛻變,表現了年輕一代對光明和理想的追求,這部小說也奠定了巴金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拍攝于上個世紀50年代的電影《家》,由孫道臨扮演覺新,張瑞芳扮演瑞玨,黃宗英扮演梅表姐,王丹鳳扮演鳴鳳。這部電影即使在今天看來依然是難得的佳作。
很多人都不知道電影《英雄兒女》是根據巴金的中篇小說《團圓》改編的,影片中的故事是那樣的感人至深,一曲《英雄贊歌》唱紅了大江南北。1952年3月初,以巴金為組長的全國文聯組織的赴朝創作組人員換上了軍服,伴著“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歌聲,踏上了滿目瘡痍的朝鮮土地。在朝鮮戰場上,巴金同創作組人員深入到志愿軍中,他不僅結識了兵團首長,還同許多年輕戰士結下了深厚友誼。回國后,巴金寫出中篇小說《團圓》。小說發表后,引起茅盾、夏衍等文藝界領導的關注。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夏衍讀了《團圓》后,就責成長春電影制片廠將它改編成電影。這年夏天,導演武兆堤和毛烽開始了將小說《團圓》改編成電影劇本的工作。
拍攝于1984年的電影《寒夜》由潘虹主演,故事發生在1944年“湘桂大撤退”時的重慶。汪文宣熱愛生活又充滿反抗精神,大學讀書時,不顧母親反對和同學曾樹生戀愛、同居。隨后,又懷著創辦“鄉村化、家庭化學堂”的遠大抱負走進社會。然而,國民黨政府的腐敗、社會的黑暗、生活的貧困,使他的理想在冷酷的現實中一一破滅。當他和家人從江南輾轉重慶時,已飽經滄桑,變成一個安分守己、忍辱偷安的小公務員了。為了一點微薄的薪水,他抱病工作,可掙來的錢連養家糊口都不夠,更不用說求醫治病了,一家人只能在貧病交困中勉強度日。妻子曾樹生不甘于過這樣的生活,想要另闖一條出路。靠著自己的姿色,她在一家銀行找到“花瓶”工作,以此來貼補家用,最后她跟著上司陳主任到蘭州去了。雖然她離開了家,可仍然惦念著丈夫和兒子,按時給家里寄錢。抗戰一勝利,曾樹生馬上趕回來看望丈夫和兒子,沒想到,丈夫已死于貧病,兒子也隨婆母回了老家。
據了解,影展期間,省電影公司除了舉辦學生專場、專家學者專場外,還將邀請有關人士參與巴金文學作品研討、座談等,以此慶賀巴老百歲華誕。(邱雅欣 張玨娟 張蓓)
來源 2003年11月21日 四川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