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暢銷榜”:輕還是重?
不必對著“暢銷榜”哭哭啼啼,把自己置身于“人類群星閃耀時”,做“一個執旗的人”是一個作家的抱負與眼界,是置外于欲望游戲、世俗規則的方法,也是創作出偉大作品的心靈土壤。
2012年中國文壇的頭等盛事,非莫言拿下諾貝爾文學獎莫屬。誠如作家王蒙所言:“莫言獲獎的最大積極意義在于,他使中國堂而皇之地走向了牛氣十足的‘諾貝爾’,也使‘諾貝爾’大大方方地走進了摸著石頭過河的中國。”但是,近日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12年“開卷”小說類圖書暢銷排行榜顯示,去年的“莫言熱”并沒有改變文學作品的銷售格局,暢銷榜前20名中,網絡文學、玄幻小說、官場小說瓜分了絕大部分的銷售碼洋,網絡文學代表作家郭敬明仍占據“暢銷書霸主”地位。
“暢銷榜”不等于“好書榜”,“銷售碼洋”不等于“圖書質量”,這是文學批評家和出版界應有的共識。就像一位網友說的:“拿帕瓦羅蒂和周杰倫比票房,沒有任何意義。”綜觀當下的中國文壇,以文學期刊為陣地的傳統型文學,在守望中繼續堅持;以市場運作為手段的市場化文學(或大眾化文學),在探索中不斷鋪展;以網絡傳媒為平臺的新媒體文學,在分化中強勢繁衍。文學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紛繁情勢,“一條鞭”的評價方法已不適用于討論全部文學作品。
我們不能指著銷售數字,大談傳統文學的無所作為,也不能照著茅盾文學獎,痛斥網絡文學的一無是處。不同的作品,給予人不同的影響:有崇高的,也有庸俗的;有積極進取的,也有頹廢消沉的;有宏大敘事的,也有個人絮叨的。時代給予作家前所未有的創作空間,作家為讀者奉上五花八門的作品。不能一概而論的背后,是文學多樣化的繁榮。
專心文學創作的作家可以將“暢銷榜”看得很輕,也可以將它看得很重。在2012年度的“暢銷榜”中,《百年孤獨》《圍城》這樣的經典作品赫然在列,作家馬爾克斯完成于1967年的《百年孤獨》在半個世紀后仍高居我國文學作品暢銷榜的第二位。“暢銷榜”里坐得高的也許不如坐得久的,這也證明,真正的經典是跨越時空、跨越地域、跨越文化的。
當前,隨著信息科學的迅猛發展和視聽、網絡的沖擊,傳統的嚴肅文學寫作遠非一帆風順。一位作家沉寂10年創作一部長篇小說,拿下了當年的茅盾文學獎,之后他對筆者說:“請你記住,決不要以一首詩歌或一篇文章的發表與否爭輸贏,而是要與三千年的歷史文化論短長。”不必對著“暢銷榜”哭哭啼啼,不爭奪一時的排名高低、不計較一季的版稅多少,把自己置身于“人類群星閃耀時”,做“一個執旗的人”是一個作家的抱負與眼界,是置外于欲望游戲、世俗規則的方法,也是創作出偉大作品的心靈土壤。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