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成本現實題材影片成近期影市主流 中國電影涌動“新浪潮”
從2012年底至今,中國電影用各種“長槍短劍”應對了諸多進口大片的“堅船利炮”。一系列中等成本現實題材影片成為中國電影市場的生力軍,在貢獻了不俗票房的同時,也獲得了良好口碑。
如果說幾年前《杜拉拉升職記》、《失戀33天》等中等成本現實題材影片的成功還被我們稱之為“黑馬”,那么近期這批同類影片接蹱而至的超凡表現,則已經足以叫我們見慣不驚。這種習以為常的背后,是它們以獨特的現實視角、人文情懷、歷史訴求和較高水準的工業規格與商業效應制造的一股中國電影的新風潮。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們集體宣告了中國電影一個新時代的到來。
青年導演主打情感共鳴
現實題材審美化摹寫受歡迎
在中國電影市場被各種國內外“大片”席卷多年之后,國產中等成本影片在2013年的春天迎來了爆發期,進而成為市場主流。
《人再囧途之泰囧》12.65億元、《101次求婚》2億元、《北京遇上西雅圖》5.18億元、《廚子戲子痞子》2.72億元、《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已突破6億元……在與同期上映的《007:大破天幕危機》、《霍比特人1:意外》、《瘋狂原始人》、《鋼鐵俠3》等進口大片的同臺較量中,這些投資僅4000萬元左右的影片在市場上牢牢站穩了腳跟,有的甚至遠超進口大片票房,并且獲得了良好口碑。用一位業內人士的話說,《泰囧》 提升了中國人對國產電影的興趣,《北京遇上西雅圖》提升了中國人對國產電影的信任,而即將上映的《中國合伙人》,將賦予中國人對國產電影的理想。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這批中等成本影片具有一些顯著的共同特征。其中,導演及其他主創人員的年輕化體現得尤為突出。
“與陳凱歌、張藝謀、馮小剛等出生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導演相比,這批出生于上世紀70年代前后的青年導演沒有借助電影‘傳道釋惑’的宏大企愿,輕裝上陣的創作心態讓他們更加專注于電影敘事本身,這使他們的電影與‘80后’、‘90后’年輕電影觀眾的審美訴求更加契合,而‘80后’、‘90后’恰恰是當前電影觀眾的主體。”《中國銀幕》編輯部主任胡正東說。
在內容上,這批青年導演創作的中等成本影片大多以現實生活題材為主,火熱的生活、鮮活的話語,以及來自網絡文學、網絡熱帖甚至網絡游戲的素材都直接進入電影,有效提升了影片“接地氣”的水準,使其甫一上映就成為社會話題,釋放出巨大的票房號召力。“這些現實題材影片帶給他們的情感共鳴是進口大片無法替代的。”胡正東說。
另一方面,與大多數以往的同類影片相比,這些現實題材影片的藝術表達也具有更強的審美化風格和類型化特征。
“雖然這些中等成本影片不具備‘大片’那種以強烈視聽沖擊為標志性特征的工業外殼,但實際上它們已經繼承了‘大片’的成功經驗。這不僅體現在故事結構和視聽效果上,也體現在具體的制作方法和敘事原則上。它們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中國電影的一種發展趨勢。”電影產業評論人陳洪偉認為,來自好萊塢電影和香港電影的深刻影響,使商業類型片的敘事技巧成為這批青年導演創作的內在準則;而中國電影產業近十年高速發展積累的技術和經驗,則為他們影片的工業化規格提供了保障。
胡正東認為,以《北京遇上西雅圖》、《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為代表的這批中等成本現實題材影片,已在中國電影產業和市場掀起了一股“新浪潮”。“在任何一個國家的電影史上,都會不斷有新的創作群體和新的電影形態出現。這一批青年導演對當下生活的商業化摹寫及其受到的觀眾擁戴,會在中國電影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
現實題材回歸敘事本質
好電影拼的就是品質
按照常理,每年3月至5月往往是電影市場的淡季,然而同處淡季,今年這批中等成本影片取得的票房已經與去年此時的影片不是一個量級。有觀察者戲言:“國產片去年想破個億都難,今年不到2億都成了后進青年。”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中等成本國產影片票房增量如此巨大,與三四線城市影院建設帶來的電影市場迅速擴容關系密切。
“隨著三四線城市影院建設的推進,這些新興市場里的觀眾很多是由電視觀眾轉化而來的,相對于好萊塢大片,他們更傾向于選擇表現現實生活的影片,更希望從尋常生活的家長里短中尋求情感共鳴。這種觀眾結構和市場環境的變化,為中等成本現實題材的影片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陳洪偉說。
另一方面,數字化技術的迅速更新也為大量中等成本影片創造了相對公平的機會。業內人士指出,從2002年《英雄》開啟中國電影的“大片”時代以來,“大片”在電影市場上一直具有較強的資源“壟斷”效應。這種“壟斷”體現在“大片”對資金、主創、明星、營銷、宣傳、發行等資源和渠道的強勢使用上,超大的投資規模和話題效應使其具備了超大的資源吸附能力,從而在客觀上擠占了“非大片”的揮發空間。
而隨著新媒體平臺的崛起,影片營銷宣傳的渠道更加多元,“片片平等”的市場環境應運而生。與此同時,數字化影院的普及則大大降低了影片的發行成本,使中等成本影片的大規模發行成為可能。
外部條件日益優越,使得影片內容品質的重要性日益突顯。陳洪偉表示:“在外部條件相對公平的前提下,影片之間拼的就是品質了。哪部影片會賺,哪部影片會賠,這跟影片投資規模的大小已經沒有絕對關系了。這種變化在前幾年是不可想象的,它代表了一種良性的發展趨勢。”
《北京遇上西雅圖》的導演薛曉路也表示:“由于中等成本影片不具備‘大片’的強大資金背景和高工業規格的形式外殼,這就要求它盡一切所能練好內功,在故事內核和敘事方法上下足功夫。與‘大片’相比,它更加強調故事創意和電影敘事,說到底它是向電影敘事本質的回歸。”
調動資源實現效益最大
中等成本不是唯一路徑
業內人士指出,這批中等成本國產影片的成功并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它是在中國電影產業近十年發展積累的基礎上出現的必然結果,它所呈現出的文化趣味和它為現實生活傳遞的善意、溫暖的正能量,決定了其在發展中國家電影產業中的合理性和重要性。而這些影片的成功之所以受到如此關注,重要原因之一是它們提供了一種在有限資金的前提下,盡可能通過整合和調度其他資源,實現影片藝術價值和經濟效益最大化的操作方式。
“用3000萬元而不是更高的成本來拍一部票房過5億元的電影,最大的意義并不在于投入產出比的高低,而在于我們做了一個有意思的游戲——將資本以外的其他資源調動到最佳狀態,這是中國電影的一種有益嘗試。” 《北京遇上西雅圖》出品人江志強說。
此外,近十年來國產“大片”的市場操作經驗也被有效運用在這批中等成本影片的營銷、宣傳和發行中。在過去,一部制作成本兩三千萬元的影片用于后續環節的經費最多不過1000萬元左右,而從近期這批中等成本影片來看,在有效控制制作成本的前提下,其用于營銷、宣傳、發行的經費已經基本與制作成本相當,微博營銷、校園營銷等一系列契合影片內容的新型營銷方式的運用,也為這些影片的市場收益奠定了基礎。
隨著這一批中等成本現實題材影片的成功,更多投資者也瞄準了這種操作模式。但業內人士提醒,簡單的模仿和復制并不是一部影片取得成功的捷徑,更不是中國電影產業未來發展的路徑。
“雖然中等成本影片的市場風險比‘大片’小,但這絕不意味著它就是成功的捷徑。相反,在這些影片成功的同時,大量沒有成功的同類型影片變成了市場上的‘炮灰’。中等成本影片要成功,必須付出加倍努力。既然它在成本上已經有了短板,就必須在其他方面加倍彌補。用什么來彌補?智慧和情感,嚴謹和周到。”影評人周黎明說。
影評人“圖賓根木匠”也表示,隨著三四線城市觀眾的觀影經驗越來越豐富,新興電影市場越來越成熟,市場的需求會越來越多元,觀眾會不再僅僅滿足于中等成本現實題材影片帶來的情感共鳴,繼而對“大片”的需求也會增加。“一個成熟電影市場的產品結構應該是金字塔形的——‘大片’是產業的開拓者和支撐者,是塔尖;大量中小成本影片是產業的主流,是金字塔的主體部分。電影市場應該能夠包容和消化多元的、層次豐富的影片。這才是中國電影產業和市場發展的目標。”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