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曲藝之鄉廢除終身制 已有3個曲藝之鄉被撤銷
“要有準入準出,不搞終身制。”在12月23日于中國第一個曲藝之鄉——大連市西崗區召開的2011中國曲藝之鄉建設委員會工作會上,中國曲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中國曲藝之鄉建設委員會主任董耀鵬對中國曲藝之鄉建設給出這樣有力的新舉措。
自1994年命名第一個曲藝之鄉開始,17年來中國曲藝之鄉已達32個,并有1個“全國青少年曲藝培訓基地”,1個創作基地,可以說是碩果累累。中國曲藝之鄉建設委員會也于今年9月份成立,開展了一系列積極有效的工作。
但是發展和繁榮背后也存在隱憂。“很多地方申報伊始轟轟烈烈,命名之后死氣沉沉。”董耀鵬鮮明地指出了曲藝之鄉建設過程中存在的重申報輕發展的客觀現象。董耀鵬表示,中國曲協已經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改進措施。根據《中國曲藝之鄉評定管理辦法》,“對已獲得中國曲藝之鄉(創作、培訓基地)稱號的地區,中國曲協要進行監督檢查和復核”,“經復核達不到要求的地區,根據具體情況,可作出商議整改、取消曲藝之鄉(創作、培訓基地)稱號的處理”。董耀鵬透露,目前全國已有3個曲藝之鄉被撤銷。今后每年命名曲藝之鄉3至5個,不超過5個,確保精益求精。
對于今后曲藝之鄉的建設,董耀鵬表示,要做到三個明確。一是要明確責任主體,依照申報流程進行,與中國曲協完成相應工作;二是要注重“鄉”字,要有明確的品牌意識,保持泥土的芳香;三是全國省市區中還有17個沒有曲藝之鄉,曲藝之鄉建設的空間較大。
“曲藝之鄉建設面臨一個良好的發展機遇,但一定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建設和加強管理,確保曲藝之鄉在地方文化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遼寧省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伊忱,大連市西崗區委書記吳繼華,中國曲協研究部主任、中國曲藝之鄉建設委員會秘書長黃群以及來自北京、遼寧、河南、江蘇、四川、吉林、廣東、浙江等地的曲藝之鄉代表和嘉賓,也分別介紹了各地曲藝工作經驗和未來展望,支招曲藝之鄉建設。
為了進一步加強中國曲藝之鄉的建設,中國曲協將推出切實可行的措施。記者從會上獲悉,中國曲藝之鄉建設委員會計劃辦一個班和兩個團。一個班即中國曲藝之鄉專業干部培訓班,請曲藝專家做講座,曲藝之鄉做經驗介紹,加強溝通和交流。兩個團即曲藝之鄉領導團和采風考察團,考察各地曲藝特色,同時落實“走轉改”。中國曲藝之鄉建設委員會還擬在廣州惠州進行中國曲藝之鄉工作委員會工作研討會,拓展委員會工作的學術性、專業性、探索性和前瞻性,并計劃成立專委會工作部和權益保障部等相應部門,切實為曲藝之鄉服務。還將引入競爭機制,調動地方的積極性,對曲藝之鄉進行表彰。擬成立“中國曲協發展基金”,對一些生活困難的藝人進行生活補貼,對發展良好的曲藝之鄉進行表彰。
記者還從會上了解到。中國曲協2012年將召開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將舉辦“包公杯”中部六地區曲藝邀請賽、第七屆中國曲藝牡丹獎評選等重大活動。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