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墨祖:走萬里長城,畫“長城萬里”
魂牽幾十年,醞釀10多年,歷時3年多,以80多歲高齡走遍長城內外,創作近200米的長卷《長城萬里圖》,被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贊譽“偉大而壯麗,印象深刻”
“我對李墨祖先生這一偉大而壯麗的藝術作品,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說這句話的,是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他所指的“偉大而壯麗的藝術作品”,是畫家、原中國攝協辦公室主任李墨祖魂牽幾十年,醞釀10多年,歷時3年多,以80多歲高齡走遍長城內外而創作完成的《長城萬里圖》。
李墨祖的創作室,就是他家小小的客廳,記者走進時,老人正在一張幾乎占據了客廳大部分面積的簡陋桌子上描繪著長城。一面墻上,掛滿了大大小小的成型或半成型的畫作,也都是長城題材。“地方太小了,只好這樣掛起來。”老人說。就是在這樣簡陋的創作條件下,從2006年至2009年,老人在這里風雨無阻,寒暑無懼,揮筆奮書,傾盡心力,完成了那幅長近200米、寬1.3米的長卷《長城萬里圖》。“只要在家里,就沒有一天間斷過畫畫。幾十年如一日,他當年在中央美院時的老師羅工柳專門給他題字‘聞雞起舞’。”老人的家人告訴記者。的確,這種堅持,讓記者敬佩不已,特別是這樣一個已近90歲高齡,本可在家含飴弄孫頤養天年或出門提籠遛鳥享享清福的老人。
更讓記者敬佩的,是李墨祖老人為了畫這幅長卷走遍長城內外的勇氣和毅力。為了畫好長城長卷,2006年春節時,老人開始走長城、積累素材,首站就在長城的最東頭山海關。那時,他已84歲。從此,走一段長城,回來畫一段長卷,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內容。3年多的時間里,山海關去了7次,嘉峪關去了2次,其他一些重要長城關口也都去了不止一次。“為什么要去這么多次?”記者問。“寫生得有各種角度的,仰視、俯視,都不一樣,每次去感覺也都不一樣,多去幾次積累的就多些。”老人回答說。為了寫生,老人不惜“以身犯險”,秦皇島有一段長城,很窄,只有50多厘米寬,得靠拉著鐵鏈子才能勉強走過,一般人都望而生畏,但老人硬是頂著各種壓力,堅持走了一遍。當地人感嘆說,真沒見過這么大歲數還能走過來的。
“為什么要堅持畫長城呢?”面對記者的問題,李墨祖笑著回憶起了自己的往事。老人是一個老革命,原名李元,1922年生于山東德州。上小學起,他就聽說過喜峰口、古北口等長城關口的抗日斗爭傳聞,那時就對長城充滿了想象,“就是一堵很高的圍墻吧,能把日本鬼子擋在外面”。中學時候,他追求進步,加入了地下抗日宣傳隊伍,后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43年進入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到了河北北部一帶打游擊,在長城內外,他目睹了仁人志士為了抗日而拋頭顱灑熱血,也見證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1947年開始,他又進入北京延慶等地進行抗戰,在長城邊經歷了炮火,更經歷過生死。有一次在一個村里執行采訪任務時,被敵人三面包圍,沖出包圍圈后,為了擺脫身后的追兵,他縱身跳下了深不見底的懸崖,所幸被樹枝擋住,保住了性命。又走了不知道多少時間,終于走到了長城關口“二道關”,當時也是解放區的一個門戶,見到了大部隊的親人。“那時,看著那雄偉的關口,我就激動地想,我以后一定要把它畫下來。”
李墨祖的想法是有緣由的,因為他從小就酷愛繪畫。中學時代創作的版畫曾經在北平《吾友》雜志上發表。進入晉察冀革命根據地后,曾在冀察熱遼聯大的魯藝分校學習美術。解放后,他于1951年正式進入中央美院學習。這都為他打下了良好的美術基礎。1953年,李墨祖進入中央新聞電影制片廠工作,后被打成“右派”下放勞動,直到1979年才又進入中國攝影家協會工作,1985年離休。之后,李墨祖又重新開始了自己的繪畫生活,“再不畫就來不及了”,他說。1995年,他創作的一幅反映平型關的畫在一次紀念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的畫展上獲得大獎。由此,點燃了他心中早已萌生的畫長城的夙愿,也就從這時開始,他開始醞釀畫長城全貌。這一想法,最終從2006年開始,經過3年多的艱苦努力,圓滿實現。
徐徐展開這幅《長城萬里圖》,長城東起山海關,西止嘉峪關,盤旋起伏伸展于大海滄波、層巒疊嶂、長河飛瀑、云樹嵐光、大漠戈壁之間。原北京電影制片廠副廠長高漢說:“畫面結構嚴謹有序,筆觸蒼勁古樸,縱送自如從容,設色酣暢淋漓,形象壯闊雄麗。”中央美院教授聞立鵬則評價道:“從這百米長卷中能感受到宏大的氣勢和畫家博大胸懷和氣度,感受到中華民族偉大脊梁散發的壯美與尊嚴。”因此,也難怪當去年12月李墨祖特意托人將這幅畫贈與潘基文時,潘基文會專門回信發出“偉大而壯麗”的贊美了。
正如記者所見,面對這樣的長卷,這樣的贊美,李墨祖畫長城的筆依舊沒有停息,畢竟,那是一個民族的象征,是他生活、戰斗甚至出生入死的地方,是他當年死里逃生后就立誓要加以歌頌表現的地方。“我這一生,最自豪的,就是我們把日本侵略者趕了出去。”李墨祖指著自己畫的長城,不無深意地說。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