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報]“杜甫”是否需要“豪廁”?
據有關媒體報道,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擬投入500萬元,改造4個集母嬰休息室、飲茶休閑以及無線網絡覆蓋等功能于一體的五星級豪華廁所。杜甫草堂一位相關負責人證實,該博物館的確打算改造五星級廁所,同時表示,博物館早在2004年就修建了一個三星級旅游廁所,如今已經設備老化,難以滿足游客需求。
文化旅游景點投資改善硬件服務設施應該說是一件好事,而喜歡旅游的人也都深有感受,一處景點的硬件服務水準的高低,廁所確實是最直接的“體驗地點”之一。有一個輕松愉快的如廁環境,比之內急之下排長隊、進去之后臟亂差“難以落腳”,當然是完全不同的心情。從這個角度上說,杜甫草堂改造廁所實是一件便民利民的好事,不僅無可厚非,還應熱烈歡迎。
但是,杜甫草堂把廁所的標準設置得如此“豪華”,不惜投入萬金難免有些夸張,再聯想到杜甫這一歷史文化名人的人生經歷和留下的偉大文學作品,此事就更加令人感到有些不搭調。杜甫一生,因多歷戰亂,生活窘迫,寫下了許多憂國憂民的名篇佳作。其中廣為傳誦的一篇反映民生疾苦的現實主義力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的名句更是婦孺皆知。如今,且不說風雨中飄搖的茅屋是否安在,就連草堂里的茅廁也照五星級標準打造,實在有些格格不入,如若杜甫能跨越千年,親眼目睹這樣的奢華,不知是該感到高興還是悲哀。
憑吊古人,追慕先人憂國憂民的濟世情懷和愛國主義精神,這或許才是游之所至的所興、所樂。如今的杜甫草堂,在歷經多次改擴建后,早已不是“窮詩人”的家,倒更像王公貴族的豪華宅邸。在這樣的環境里,又有多少人還能感受到杜甫在饑寒交迫、窮困潦倒時仍不忘報國和為民請命的高尚情操?又會有多少人能理解詩人在秋風秋雨中吟唱茅屋為秋風所破的真意?筆者認為,先賢故居建造如此奢華公廁,雖說是為旅游者方便之用,但標準未免太過,在游客的眼中,杜甫草堂的地位并不會因此而有所提升,反而會有所降低。另外據說,投資500萬元的“豪廁”,政府補助150萬元,其余均為自籌。弱弱地問一句,不知來年景區門票會不會看漲?羊毛出在羊身上,蓋“豪廁”的真實意圖又不禁令人生疑。
而且,此舉并非個案,成都市旅游局表示,除杜甫草堂之外,他們還將在黃龍溪、非遺博覽園、街子古鎮等多個景區陸續建設20個這樣的五星級廁所,甚至在武侯祠的五星級“豪廁”里,還將配備兩個自動香水噴灑器。我們承認,此舉對于公共空間環境的改善的確會產生不小的作用,但是不是非得如此大張旗鼓、鋪張浪費?這又會在多大程度上提升城市的文化形象和品格?
學者馮驥才呼吁,警惕中華文化的粗鄙化。他舉例說,聽一聽全國各處旅游景點導游小姐講述的故事,都是胡編亂造,但沒關系,只要收到門票費就“OK”!回想近些年來中國旅游景區人文生態所遭遇的厄運,少林寺景區過度商業化;某皇陵景區祭祖玩穿越;急急忙忙地將景區舊貌換新顏,大量增設現代人文景觀、假古董,大興土木搞城市化、商業化、園林化,危及自然遺產的真實性等等,可謂目不暇接?;蛟S,杜甫草堂混搭“豪廁”,更多的是對厚重歷史文化的一種消解。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