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編越劇《黃道婆》登上梅蘭芳大劇院
“黃婆婆,黃婆婆,教我紗,教我布,兩只筒子,兩匹布。”這是上海一帶勞動人民世代相傳的一首歌謠。7月15日晚,當童聲合唱版的歌謠回蕩在梅蘭芳大劇院的上空時,表達著人們對這位成就“衣被天下”的古代傳奇女紡織家黃道婆的愛戴,同時也拉開了由北京市西城區文化委員會主辦、北京市西城區文化館承辦、北京市西城區小百花越劇團傾情獻藝的原創越劇《黃道婆》演出的序幕。據了解,此次演出是“2012西城文化節——萬人走進藝術殿堂”系列活動之一,為京城廣大越劇迷奉上了一道免費的文化大餐。
越劇《黃道婆》以短短七幕的篇幅道盡了黃道婆由童養媳到世界聞名棉紡織革新家的不平凡的一生。藝術表達的完整統一是本劇突出的藝術特色,也是排演過程中的一大難點。隨著戲曲藝術的不斷革新與發展,戲曲導演制不斷建立健全,二度創作的過程更加綜合完整、協調統一,但因編劇與導演及演員之間存在分工及各自認知的差異,通常會因磨合而或多或少產生一些分歧,《黃道婆》從編劇、導演到主要唱腔的設計都由金毓麟一人完成,藝術表達呈現出高度完整統一,全劇充分體現出重視唱腔韻味、兼顧流派紛呈、強調表演真切、突出情感矛盾、追求舞臺唯美等特點,這與金毓麟對越劇的喜愛與解讀,及其對人生的深刻體驗與認知息息相關。
北京市西城區“小百花”越劇團作為一個戲迷團,所有團員皆為票友。因為熱愛越劇,一群平均年齡在45歲以上的老“票友”們集結在了一起。劇中黃道婆的扮演者趙丹宇,以其靚麗、端莊的扮相與氣質和真摯、細膩的情感成功塑造了黃道婆這一人物形象,還為該劇譜寫了部分音樂,這與她長期以來注重音樂素養的訓練不無關系。金毓麟說,“早在2006年,越劇戲迷趙丹宇就找到我表示想學越劇,而那時我覺得她根本不會唱戲,而且還‘很差’”。但4年后,當兩人再次相遇時,金毓麟卻驚喜地發現趙丹宇已經練得很傳神了。“當年就單獨輔導了她20個小時,沒想到幾年間靠她自己的努力變化這么大。她是個‘料’。”演出當晚,舞臺上的趙丹宇,細膩溫潤的聲音,舉手抬足、扭腰轉身之間,動作敏捷輕快,活脫脫一個“江南少女”。其實飾演黃道婆的趙丹宇今年已是59歲年近花甲。張明謙的扮演者、該團團長程元娜,已有30余年的票戲資歷,其俊美的扮相、婉轉的唱腔和嫻熟的表演給觀眾也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另一個戴著大胡子、拎著竹竿的“船夫”則是一位74歲高齡的老戲迷。但在臺上,她們都活力無限。據西城區文委副主任、文化館館長黃群介紹,“小百花”越劇團成立于1998年9月,是西城區文化館京劇、評劇、越劇三大戲曲團隊之一,也是西城區群眾業余文藝精品團隊之一,團員來自全市各行各業,多為地道的北方人,越劇興盛于上海,而在北方有一群鐘愛越劇的票友很不容易。
票友,本質上是一個介乎于戲迷和專業演員之間的群體。由于業余的身份與特性,一定程度上具有觀眾式的審美習慣,而且自身技藝的規范與嫻熟程度,與專業演員存在一定差距。正是票友的特殊屬性決定了演員們因為觀眾的心理模式和對自身技藝的客觀認知,而在本次《黃道婆》的排演中互相觀摩指正,并將體驗觀眾心理與體驗人物性格結合起來,充分重視情感醞釀與投入,從而以業余愛好者相對親切和更接近生活的表演特點實現了戲與觀眾的輕松對話。在排練過程中,她們以“欲感動觀眾,先感動自己”為思想基礎,每次都投入百分之百的情感,有的演員排演結束,還久久沉浸在角色的內心世界里。演出現場,觀眾們不時地為演員的精彩表演鼓掌,也有戲迷稱這些業余演員們唱得很有韻味,不遜于專業名角。據悉,應海南省委宣傳部的邀請,今年9月,“小百花”將攜《黃道婆》走進黃道婆的第二故鄉——海南省,參加海南省藝術節。屆時,“小百花”將讓天涯海角的人們領略京城越劇的獨特藝術魅力。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