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瀾壯闊的華麗史詩——評大型文獻專題片《科學發展鑄輝煌》
為了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黨史研究室、國家發改委、國家廣電總局、解放軍總政治部、中央電視臺聯合攝制了大型文獻專題片《科學發展鑄輝煌》。該片全面回顧和生動展示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提出科學發展觀重大戰略思想,并在這一科學理論指引下帶領全國人民改革創新、開拓進取,攻堅克難、奮發有為的歷史進程;深刻揭示了黨的十六大以來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以及外交、國防和黨的建設等方面所取得的輝煌成就。
《科學發展鑄輝煌》以其精巧的版塊設計、嚴密的邏輯結構、宏大的歷史敘事和豐富多彩的表現手法,使每一位觀眾都受到了精神感染和心靈震撼。在全國人民喜迎十八大的日子里,該片一經播出,立即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人們目睹十年巨變,感受十年輝煌,無不心潮澎湃、熱血沸騰。有人驚呼:這是央視繼前年《輝煌六十年》和去年《旗幟》之后推出的又一精品力作,是一部生動感人、團結鼓勁、唱響主旋律的鴻篇巨制,堪稱大氣恢弘、波瀾壯闊、催人奮進的華麗史詩。
縱觀整部電視片,鮮明地體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主題鮮明,思想深刻。這部專題片一共七集,集集緊扣“科學發展”這一時代主題,始終貫穿“科學發展”這一主線,充分揭示了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這一精髓和精神實質;昭示了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是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對新的時代條件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理性思考和實踐突破,是中國共產黨人執政理念的又一次重大飛躍,是我們黨和國家一切工作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方針。觀看這部專題片,也讓億萬觀眾深切感受到,科學發展觀是我們前進道路上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強大思想武器,科學發展道路是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唯一正確的道路,是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
結構嚴謹,內容豐富。結構嚴謹是文藝創作成功的基礎。這部專題片每一集的標題都簡明扼要,通俗易懂,科學理論指導、又好又快發展、擴大人民民主、促進文化繁榮、堅持民生為重、強軍合作共贏、推進偉大工程,這樣幾大板塊,涵蓋了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堅定不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開創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新局面、促進“一國兩制”實踐和祖國和平統一大業、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等重大戰略思想,形成了科學發展觀的內在邏輯理論體系和整體架構,涉及了治國理政、內政外交等各個領域的重大成就。同時,為準確體現上述方方面面的發展變化,創作者運用了大量豐富詳實的數據和活生生的現實案例,靠事實和數字“說話”。除此之外,該片在創作過程中還使用了許多珍貴的文稿圖片等第一手資料,采訪了不少知名學者和外國專家,畫面信息量大,可視性強,生動形象,引人入勝。
突出創新,亮點紛呈。創新是文藝作品保持鮮活生命力的關鍵所在。該片作為十年巨變、十年輝煌的生動寫照,力求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以全新的視角再現了我們黨以創新的精神狀態、創新的思想作風、創新的工作方法推進改革發展的光輝歷程。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從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到加強與創新社會管理,從全面取消農業稅到深化金融、財稅、文化、科技體制改革,從上調個人所得稅起征點到推進醫療、養老、教育、住房制度改革,從人才強國戰略到建設創新型國家,從城鄉同比例選舉人大代表到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等等,無不鮮明地突出了改革創新這一時代主旋律和當代最強音。
獨出心裁,風格別致。采取別具一格的表現手法也是文藝作品產生動人心魄的藝術效果、增強藝術欣賞性的重要一環。這部專題片匠心獨運,設計精巧,畫面生動,風格清新。在每一集開始都以與之相關的重大歷史場景或發展變化的典型案例作為序幕,以先聲奪人之勢吸引觀眾眼球,烘托主題,使人感覺耳目一新。在音像資料的運用上,既有重大會議和重要活動的紀實史料,又有專門拍攝的熱火朝天的建設工地現場,還有城鄉居民其樂融融的生活畫面;既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國際外交事務中體現出的泱泱大國風范,又有親臨抗震救災現場指揮若定的堅強身影,還有深入生產一線與干部職工親切交談、走進尋常百姓家門共話幸福生活的動人場景。在拍攝過程中還大量采用航拍畫面,場景宏大、氣勢壯觀。此外,該片在傳統電視文獻片的基礎上,還增加了一些政論片的元素,夾敘夾議,有點有評,敘述得體,評價到位,氣勢恢宏,厚重大氣,有著強烈的歷史感和時代感,引起了觀眾的廣泛共鳴。
在萬眾矚目黨的十八大即將勝利召開之際,《科學發展鑄輝煌》的隆重播出,起到了總結黨的歷史、宣傳黨的理論、鼓舞斗志、催人奮進的重要作用。
(作者為山東省社會科學院院長、山東省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研究員)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