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焦裕祿》引發共鳴 文藝作品需回應時代精神訴求
文藝作品接地氣才能動人心
從長篇通訊到電影,焦裕祿的人生側面、精神品格被不同的藝術形式展現。電視劇如何不落窠臼地展現焦裕祿?
“電視劇贏得老百姓的喝彩,是因為劇中的焦裕祿說出了人民的心聲。”酈國義表示,電視劇《焦裕祿》在現實英模題材當中,是一個新的起點和標桿,為主旋律作品的創作提供了借鑒。電視劇《焦裕祿》中很多故事,讓人耳目一新,上過哈工大,還在工廠從事技術工作的焦裕祿形象,比記憶中的焦裕祿更豐富更鮮活。當然,除了在內容上展現出不同于以往作品中的焦裕祿,電視劇還說出了很多老百姓心里的想法,呼應了老百姓的召喚,所以觀眾都愛看。劇中,焦裕祿如何對待冤假錯案,如何教育自己孩子,又如何同情大學生;焦裕祿傳達文件時,用最樸素的語言說話,掛出“除三害辦公室”和“反走后門辦公室”兩塊牌子……這些都展現了他對人民的態度,做官的態度,老百姓看了心里都會有觸動。
劇本寫的樸素,對話講的樸素,角色演的樸素,敘事手法樸素,著名文藝評論家毛時安將《焦裕祿》電視劇的成功歸為數個“樸素”,正因如此,楷模的精神力量才能像春雨般浸潤觀眾,讓人慢慢沉浸在劇中,最終被真正感動。
電視劇《焦裕祿》叫好叫座,也為如何拍攝主旋律電視作品提供了經驗。在編劇李云良看來,能夠打動人心的主旋律創作并不在于喊出了多少豪言壯語,而在于展示了多少真實動人的細節。在電視劇《焦裕祿》里,焦裕祿那些過去不為人知的故事,那些過去常被歸為瑣碎的、邊緣的細節展示,恰恰是極具藝術魅力的部分。“真實的人物才有生命,才能贏得觀眾的青睞。電視劇《焦裕祿》是一個側面,代表了近年來上海主旋律創作的收獲,也體現了當下文藝創作思想的開放進步。”
上海大學影視學院教授聶偉表示,近年上海主旋律電視劇的創作非常熱鬧,自《誓言今生》成為央視一套開年劇之后,已有十多部滬產劇亮相央視,“上海電視劇對重大題材和英模人物的塑造,再次驗證了一個判斷:電視劇是融合大眾媒介與主流價值的最佳載體。”
“夠分量”的作品也讓學者眼前一亮。“多元文化和市場經濟的時代,文藝創作同樣要堅持百花齊放,主旋律在‘百花’中并不是做邊角料。”王曉玉表示,愈是商業化愈是需要堅守,“像《焦裕祿》這樣的大氣之作,生動地體現了當下文藝創作的百花齊放。”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