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學者反思與重構現當代中國文學史書寫
今日上午,武大·哈佛“現當代中國文學史書寫的反思與重構”國際高端學術論壇在武漢大學開幕。中外專家學者就中國現當代文學史學科成立以來的研究歷史及各種“重構”的實踐和嘗試,進行了深入反思和熱烈討論。
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自上世紀五十年代確立以來,現當代文學史的觀念與書寫方式不斷擴容與更新。海外學界的文學史寫作也在不斷沖擊固有的文學史觀念,文學史的重構呈現新的面貌。武漢大學文學院院長趙世舉認為,在這樣的背景下,“現當代文學史書寫的反思與重構”論壇集百家之言,會新銳之論,探討并總結“五四”以來現當代中國文學史研究的成就與問題、民國文學史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學史、哈佛版國別文學史、中國現當代文學編年史等寫作的經驗與啟示,現當代中國文學史“重構”的思路與方法等,將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產生深遠影響,是現當代中國文學史書寫進入新階段的重要標志。
論壇上,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的發端問題、時間與空間的跨度問題等成為專家學者熱烈討論的話題。北京大學教授嚴家炎認為,中國現代文學真正發生和發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晚清時期,那時具有中國現代文學基本特征的文學已經開始生長。同時在空間和語言向度上,嚴家炎教授提出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的文學疆域應打破以往正統與非正統文學之分,真正覆蓋全中國,拓展和充實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的敘述面,并提議將一些非漢語書寫的文學,如少數民族作家或用外文書寫的中國作家的文學作品,納入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的范疇,將其著作譯成漢語。
嚴家炎教授的觀點得到多數與會學者的普遍認同。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王德威教授談到“現代中國文學觀念的多重緣起”時提出,經過一個多世紀所謂“現代化”的沖擊后,中國文學史的研究者們應從不同的角度、新的角度,重新審視中國現當代文學。多重緣起的現代中國文學在歷史上的劃分不僅僅依托某一政治運動或文學革命。同樣在信息全球化的時代,中國文學的疆域與研究切入點產生了新的變化,中國文學該怎樣與海外文學交流碰撞也是中國文學史研究者即將面臨的挑戰。
本次論壇恰逢中國現代文學學科創建者之一,武漢大學文學院著名現代文學史家劉綬松教授誕辰百年紀念,劉綬松與現代中國文學史書寫,也成為本次論壇的重要論題。
本次論壇由武漢大學文學院、哈佛大學東亞系和《文學評論》編輯部主辦,湖北大學文學院、三峽大學文學院協辦,匯聚了來自美、德、法、韓、中國大陸和港臺地區的50余位著名學者。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