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因愛而歡快
時間已踏入2013年,新年要有新夢想,那我們該有一個怎樣的夢想呢?你會在“面包會有的”這個新年祝愿的經典短語后面,加上一個什么會有的呢?
今天的中國人,大概很少會在新年之際再想到面包或者饅頭之類的食物了。1970年代走紅的電影《列寧在一九一八》中瓦西里的這句臺詞,對于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的中國人來說,已成為一句純粹的祝愿用語。
但是,在這個世界上,希望面包會有的人還不在少數。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全球極端貧困人口接近13億,其中有70%生活在發展中國家,占全球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總人口的22%。
新年是我們向這些人投注關愛之心的時刻。20多年前,我在瑞典學習。新年之夜,房東帶我去參加一場慈善晚宴。參加者大多是社區里的老人,他們利用晚宴的機會為非洲兒童捐款。后來,我有機會走了不少國家。每逢圣誕節或新年,總會看到慈善組織在街頭組織募捐活動。
12月是歡樂的季節,也是慈善的季節。沒有了慈善捐助,新年的味道就一定會淡薄許多。有消息說,德國圣誕節和新年期間的慈善捐助已占到全年的1/4。而近年來,新年和春節期間的慈善活動在中國也漸成氣候。
新年是歡快的,這歡快因愛心的奉獻而更具有溝通人心的力量。在詞典中,“慈善”這個詞本身就有博愛之心的含義。它不同于愛國主義精神,體現的是人類內心深處所共有的最樸素的愛心,正是這樣的愛心,讓不同膚色、不同民族或種族的人們能夠走到一起。
我寫這篇小稿的時候,收到了朋友從非洲發來的視頻。視頻記錄了5個中國小伙子在贊比亞一天24小時的生活工作情況。他們受中國一家公司派遣,不遠萬里,在荒涼的大草原上“安營扎寨”,負責修建一條重要公路。視頻的結尾,是小伙子們戴著圣誕老人帽走進當地的一座孤兒院,為那里的孩子們帶去新年的禮品和捐款,當然還有中國人的關愛之心。
新年期間,遍布世界各地的中國人開展的類似慈善活動一定還有很多。而近年來中國企業在各國開展的公益項目也越來越多;中國民間對遭遇自然災害襲擊國家的捐助也在增加。
隨著中國走向世界的腳步加快,無論是在嚴寒的冰島,還是在酷熱的非洲,都可以看到中國人躍動的身影。他們在世界各地勤奮地工作著,將中國與世界的紐帶拉得更緊,也把中國人的愛心帶給了世界。慈善之所以能夠長存人心,就在于愛心是永恒的、沒有國界的。
新年之際,“夢”字當選為年度漢字。隨著“中國夢”的不斷“升級”,中國人對世界各地那些天天都在期盼面包的窮人的關照也一定會更多。正如那首老歌所唱:“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編輯:偉偉)
· | 節日文化不應只有“節日食文化” |
· | 節日京劇市場為何總是"演老戲"? |
· | 勵小捷在福建檢查節日文物安全 要求加強文保投入 |
· | 節日狂歡歌舞秀《圣誕之魂》風靡京城 |
· | 當代中國的元宵燈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