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墨寫的詩,斧頭也砍不下來”——文學界人士緬懷詩人雷抒雁
為詩壇提供了一種灼人的熱度
文學評論家雷達認為雷抒雁在文學史上留下了一筆財富。雷達說,雷抒雁的《小草在歌唱》是一聲嘹亮的吶喊,為人們沖破思想迷霧助威,“他的詩歌創作順應了人心和潮流,被中國讀者記住,被歷史記住。他應該感到幸福和光榮。”
重慶理工大學文學藝術研究所所長、《新詩》主編普冬認為,雷抒雁之所以能夠生長成為一棵詩歌常青樹,秘密在于他生命至上的詩歌創作觀。雷抒雁始終致力于表達生命意識的覺醒與啟蒙。沿著這個方向,他逐次拷問生命的重大系列命題,例如永恒與瞬間、生與死、城市生活體驗與鄉村生活經驗。這個過程中,雷抒雁的詩歌進一步轉向對生活世界的個體體驗的關注,樸實貼切的語言表達,貢獻著他過人的生活智慧,為新詩開辟一條穩健的道路。
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羅振亞坦言,從大學開始,自己的成長歷程總是有著雷抒雁的詩歌陪伴。在他看來,雷抒雁的大多數詩歌都是有質量、有重量的寫作,它們以藝術的方式切入了時代和人類的良知,構筑了民族的一段當代歷史,已經隨時間的河流走向了永恒。
“雷抒雁的詩歌為詩壇提供了一種灼人的熱度,一種深邃而大氣的方向,一種‘力’的美與震撼。詩人對大地和祖國的深情,真誠崇高的人格之魂,以及他豐贍的文學經驗與業績,都成了當代中國詩壇的精神象征。”羅振亞如是說。
張孝評發現,“橋”是雷抒雁詩歌創作的重要意象,這恰好是詩人的自我象征,“他連接了傳統和現代的兩端,從傳統走來,向現代走去。他的詩作既有泥土氣息,又有現代意味,在真摯中透著深刻,在大氣中蘊含靈秀。”
1981年第1期《西北大學學報》上,刊登了張孝評題為《真實·純樸·雋永——讀雷抒雁近年來的詩》的論文。當時他就覺察到,雷抒雁的創作有著難得的幽默感:“且看他的《哲學》:‘有人對農民說:/給你一粒良種,/它能長出一片黃金。//農民笑著回答:謝謝,/能不能發芽,/先請泥土去辨認。’這不是對真理標準的討論的一個充滿著農民式的機智和幽默感的回答嗎?”
即便是一首短詩,也蓄滿了時代的風雷。雷抒雁曾經在接受采訪時感慨:“現在的詩剛性不足。會寫情歌的人很多,會寫‘戰歌’和‘國歌’的人不多。”如今,他已遠逝,“戰歌”和“國歌”留待后人譜寫、唱響。
(編輯:子木)
· | 當代文學地理學與本土經驗 |
· | 傲慢與偏見:文學的雅俗之變 |
· | 這一代文學的表述 |
· | 在文學的路上重新出發——“魯十九”學員代表畢業發言 |
· | 文學變了,還是讀者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