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劇協梅花獎藝術團開展基層文藝志愿服務紀實
“走進去”:轉變服務理念,變送文化為種文化
一次演出,可以解基層百姓一時之饑,如何讓文藝的火種落地生根,探索文藝志愿服務的長效機制,也是藝術團常常思考的問題。經過多年摸索,藝術團主動轉變自身服務理念,不斷深化文藝志愿服務的方式方法,從“走下去”到“走進去”,變“送文化”為“種文化”,走出了一條文藝志愿服務的新路子。
2011年7月12日至16日,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之際,梅花獎藝術團赴青海西寧進行慰問演出和采風學習。“這是梅花獎藝術團為紀念黨的生日、為青海地震災區人民和偏遠地區少數民族群眾獻上的一份深情厚意,同時也是藝術家們繼續深入基層感受民族民間風情、體驗紅色記憶的采風創作過程,更是對梅花獎藝術團著力將‘送文化’變成‘種文化’全新理念的一次有力踐行。”季國平介紹,此次慰問演出,是梅花獎藝術團“送歡樂下基層”第二輪百場演出的第一場,青海是三江之源,作為新的起步和開端,梅花獎藝術團第2個百場從這里拉開序幕意義重大。
為了實踐將“送文化”變成“種文化”這一理念,7月14日下午,梅花獎藝術團的藝術家們觀摩指導了青海省戲劇藝術劇院演員們的舞臺表演。演出現場,顧薌、張克勤、劉丹麗、武利平、韓延文、安平、王艷等藝術家組成了專家評委團,從舞臺表演、樂隊伴奏、文化傳承等宏觀層面到蘭花指的拿捏、氣場的變化等微觀細節之處都對當地演員一一進行了悉心指導。對此,青海戲劇藝術劇院院長陸曉華坦言:“藝術家以一種平易近人的方式,近距離指導演員的學習,這不僅是演員藝術上進步的過程,更在精神意識上給劇院的發展注入了一針強心劑。演員們的心氣更足了,即便藝術團走了,可文化的種子也會留下來,這種方式讓我們受益匪淺。”
2012年8月,為期9天的“梅花獎藝術團新疆行”行程7000多公里,盛夏的吐魯番,熾熱的陽光炙烤著大地,室外溫度平均高達40攝氏度以上,二度梅花獎獲得者林為林與當地舞者一同舞動,體驗新疆維吾爾族極富民族風情的木卡姆表演,并與當地舞者分享交流了京劇舞臺表演身法與木卡姆表演互相之間可資借鑒的經驗……
“慢下來”:交流切磋、各取所長
多少年來,大家談論“戲劇危機”,甚至有人說“戲劇將死”。在這個時代,戲劇演員是寂寞的,多種娛樂形式的崛起,戲劇市場的式微,特別是一些小劇種,受地域的限制,觀眾越來越少,原來擁有300多個劇種的中國戲劇寶庫,現今只有100多個還活躍在舞臺上。演出少,交流少,許多演員雖然還堅守在這片寂寞的陣地,也不時會迷茫地看不清方向。而梅花獎藝術團,恰逢其時地給藝術家們提供了一個靜思戲劇傳承的平臺。
“在梅花獎藝術團,沒有人事紛爭,沒有高低上下,人人平等,團結和諧,大家都是為藝術才走到一起,自然形成了互相學習的良好氛圍。而且由于藝術團條件簡陋,沒有辦法進行聲光電、大制作的豪華包裝,戲劇真正回到了表演的本體上來,大家都靠真本事,人人都要亮絕活,因此誰也不敢不進步。”尚長榮說,藝術團有個傳統,每當別的演員在演出,其他演員就在旁邊觀察學習,互相切磋。因此,藝術團促成了許多合作,創造了許多佳話。揚劇演員李政成就在藝術團“西部行”時,拜了仰慕已久的裴艷玲為師。藝術團走南闖北,讓全國各地的觀眾見識到了許多小劇種的魅力,也為小劇種擴大了影響,打開了局面。
更重要的是,梅花獎藝術團已經形成了德藝雙馨的高尚品格,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團結合作的優良作風,快樂和諧的創作狀態。受中國劇協梅花獎藝術團的感召,山西、陜西、江蘇、廣東等省也紛紛成立了本省的梅花獎藝術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藝術團走過百多場,遠遠不是終點,而是一個新的起點。梅花獎藝術團像播種機,播撒了戲劇的種子,培養了戲劇的觀眾;梅花獎藝術團又是領路人,引領全國戲劇工作者走德藝雙馨的道路,在為人民服務的過程中體現出了藝術家的真正價值。”談及梅花獎藝術團的未來發展,季國平言語間充滿著自豪和信心。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