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精神:實現中國夢的強大動力
中國精神是實現中國夢的強大動力
如何理解中國精神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對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所產生的作用?
馬克思提出了社會發展的兩個主動能,即物質的生產力和精神的生產力,強調道德是精神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闡釋經濟關系對倫理道德之決定作用的同時,始終強調倫理道德的相對獨立性及其對經濟發展的反作用力。這種反作用表現在:道德既可能以其先進性推進經濟的發展,成為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支持因素乃至動力,亦可能以其落后性抑制經濟的發展,成為經濟發展的阻礙因素甚至桎梏。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將以禁欲主義為核心的新教倫理視為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的精神動力。在他看來,以新教的入世禁欲主義觀念為核心的“資本主義精神”和在此種“精神氣質”的約束下形成的理性經濟行動,最終促進了西方理性資本主義的興起和發展。因此,可以說,以倫理道德為核心的精神力量能夠成為推動某一國家、地區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構成了中國精神的兩個基本方面。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中國精神既傳承了以愛國主義為基本要義的中國傳統道德和革命道德,又汲取了以改革進取、開放創新為基本內容的時代倫理精神,從而實現了民族性與時代性的有機統一。
中國傳統道德的核心內容,是強調以國家、民族、社會、人民為重的整體主義思想,強調整體利益、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強調為社會、民族、國家作貢獻的愛國主義思想。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愛國主義始終是激發整個民族強大凝聚力和戰斗力的精神力量。無論是抵御外敵入侵的同仇敵愾,還是應對國難天災的齊心協力,中華民族在愛國主義的旗幟下不斷迸發出戰勝挑戰的智慧和力量。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也始終將全體人民匯集在愛國主義的精神旗幟下,經受各種考驗,戰勝各種困難,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可以說,愛國主義已成為凝聚中國這樣一個多民族、多人口大國的精神紐帶,成為民族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形式。今天,面對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革命背景中更為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面對改革不斷深入進程中的利益調整和矛盾,面對西方價值觀滲透和挑戰使道德領域出現的種種沖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仍然是多元和差異中確立主導、謀求共識、凝聚力量的精神支柱。
回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歷程,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已成為我國經濟改革和發展進程中不可或缺的推動力量。發軔于中國農村的經濟體制改革,在促進中國鄉村經濟極大發展的同時,也削弱了安土重遷、懼怕變革等保守意識,致富光榮、敢于爭先、開拓創新等新型理念逐漸被廣大農民所接受。此后,無論是經濟特區的創立,還是國有企業的改革,再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發展,都充分顯示出在市場經濟發展中逐漸生成的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奮勇爭先的現代倫理精神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大精神支持。今天,在新的起點上繼續前行的中國,更需要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沖破種種思想束縛和利益藩籬。唯有以改革的精神和創新的思維,用新思路研究新情況,用新辦法解決新問題,用新舉措開創新局面,才能破解發展難題,為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提供強大持久的精神動力。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本文系江蘇省高校優秀學科建設工程資助項目成果。)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