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繡該怎樣傳承
|
蜀繡 |
![]() |
湘繡 |
|
粵繡 |
編者按
刺繡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古代重要的發明創造之一,曾極大地推動中國社會的文明和進步,也對世界文明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歷史的遷延與變革中,中國刺繡逐漸演繹為蘇繡、蜀繡、湘繡、粵繡四大藝術流派。在新時期,繼承、傳揚、研究、開發刺繡這一優秀的民族藝術,意義深遠。本報今起推出“針尖上的中國”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莫斯科時間3月22日晚,克里姆林宮洋溢著熱烈友好的氣氛。俄羅斯中國旅游年開幕前,兩國元首互贈國禮。隨著紅布拉開,習近平主席所贈國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沈繡精品《普京總統肖像》呈現在世人面前。
“太傳奇了,太美,太不可思議了!”普京總統端詳著眼前這幅作品,贊不絕口。
在國禮效應的帶動下,4月初以來,國內刺繡行業全面看漲,其中位列四大名繡之首的“蘇繡”生意更是火爆,在中國十大特色工藝品廠商蘇州嬌古蘇繡有限公司,為了完成不斷增加的訂單,公司全體繡娘輪番上陣,連夜趕制。
神奇的技藝
作為傳統民間藝術,中國刺繡蘊含著深厚的東方文化底蘊,在世界文化史上獨樹一幟。它伴隨著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進程,綿延不絕,生生不息。發展至今,刺繡已達到極高的藝術境界。海外人士稱其為“不可思議的魔鬼般的藝術”“是東方藝術的精華,中國的驕傲”。
中國的蘇、蜀、湘、粵四大名繡,皆技藝獨特、個性鮮明,是集詩、書、畫、印、繡等中國文化元素于一體的綜合藝術。蘇繡具有圖案秀麗、色彩典雅、針法豐富、繡工精細等獨有的藝術風格和技能特色。四川蜀繡以軟緞、彩絲為主要原料,至少有100種以上精巧的針法繡技,構圖精簡,大多采用方格、花條等傳統的民族圖案,色彩豐富鮮艷,針法嚴謹,虛實適宜,立體感強,平整光滑。湖南的湘繡偏重“濃妝淡抹”,借鑒中國畫的長處,所繡多為山水、人物、花鳥、翎毛、走獸,生動逼真,長于繡獅虎題材。廣東的粵繡以圖案繁茂、場面熱烈、用色富麗、對比強烈、大紅大綠,講求華麗效果而著稱,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布局滿,少有空隙,用線也有特別之處,除絲線、絨線外,也用孔雀毛作線,或用馬尾纏絨作線,刺繡花紋的輪廓線則多用金線。
在蘇州木瀆古鎮姚建萍刺繡藝術館,游客紛紛駐足觀賞?!斑@真的不是畫嗎?”來自浙江的金凱生平第一次見到地地道道的蘇繡,他難以相信,眼前油畫般的人物肖像《母親》竟是一針一線繡出來的。經過再三觀看、辨認,他豎起大拇指,“彩線如畫,真是神針?。 ?/p>
“一根頭發絲般的細絲線,可以劈成數十份。繡魚的尾巴,用的就是一根絲線的1/64?!贝汤C大師姚建萍向記者介紹,一幅蘇繡精品要用上百種甚至上千種顏色的絲線;劈絲也是技術活兒,劈出的絲粗細不一,密密穿梭在薄如蟬翼的輕紗之上,二三十種針法同時運用,加之絲線走向不同,繡品便有了明暗流動的光感;作者依據技巧和感覺,靈巧處理遠與近、動與靜、虛與實的關系后,蘇繡便獨具折光性、立體感與光感,這種美感,是其他畫種、藝術門類無法替代的。
雙面繡是蘇繡技藝中的另一驕傲,其作品要求正反兩面一樣整齊勻密。根據雙面圖案、顏色、針法是否相同,又分“雙面異色繡”“雙面異色異樣繡”及“雙面三異繡”。“你看這幅作品,一面是熊貓,一面是金絲猴,可為什么在這一片薄薄的絲綢上,能夠正反繡出不同的東西,連每個地方的顏色都不同,絲毫看不出來端倪?”參觀者陳盛爾不由感慨,“這太神奇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四大繡種不斷推陳出新。如今的刺繡工藝已不再是單獨的藝術門類,而是可將攝影、油畫、水墨畫等藝術融合后進行再創作。
中國刺繡作為一張耀眼的名片,在國際場合也越來越多地發揮作用。湖南省湘繡研究所2002年2月研制的《布什總統全家福繡像》,以江澤民主席的名義贈送給來訪的布什總統夫婦;2012年,紀念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登基60周年之際,姚建萍精心創作的蘇繡作品《英國女王》被白金漢宮正式收藏。
后繼無人問題亟待解決
曲高難免和寡。在刺繡大師們看來,中國的刺繡文化要長遠傳承下去,必須解決后繼無人的問題。
優秀的刺繡工作者要懂得美術基礎、光影學、結構學等眾多知識。以蜀繡為例,掌握蜀繡的技巧,動輒需要數年時間,而且完成一幅好作品也要幾個月甚至幾年時間。蜀繡傳承人孟德芝說:“能堅持下來的人太少,現在一些年輕人耐不住寂寞,熬不過艱辛,更等不及收益?!泵系轮ゴ饲罢惺盏耐降苡?0多人,但真正能堅持下來的不過10余人。
刺繡的價值未能得到廣泛的社會認同,也是其傳承難的重要原因之一。“只有體現出市場價值,才能吸引更多年輕人。許多人并不了解刺繡,認為只是簡單的手工,繡一繡花花草草?!币ㄆ紦?,若不提升刺繡行業的地位,再過50年,恐怕就沒有人來做刺繡了。
而各大繡種現有從業人員受客觀條件所限,再創作力不強,不打造自己的品牌,使得刺繡很難出精品,同樣嚴重制約其長遠發展。以蜀繡為例,因缺乏大型龍頭企業,蜀繡傳承狀況最令人擔憂。
蘇州全市號稱有10萬名“繡娘”,但真正技藝高超的不到1萬名,大多“繡娘”在生產千篇一律的旅游產品,與真正意義上的蘇繡相差甚遠?!耙蠋煹淖髌泛芏喽疾簧岬觅u出去,她想用作樣本,引導大家多出精品?!币ㄆ即汤C藝術館里的工作人員十分心疼老師,“她撐得很吃力!還自己去請專家、學者,做夢都想擁有一個團隊。”
記者發現,對于刺繡的傳承,各地政府雖花費了不少努力,但支持力度仍需進一步加大。在資金上,刺繡行業一方面缺少財政支持;另一方面又在面對不低的銷售稅,這些都嚴重影響刺繡的產業化與規?;!耙患K繡精品,人力成本就占到了75%~80%,還要交17%的稅,高投入、低產出?!币晃粯I內人士說。
不能讓刺繡在下一代斷了脈。刺繡大師們認為,中國的刺繡行業亟須頂層設計。如在財政支持上加大投入;在政策引導上,適當調整現有政策,特別是稅收政策,借鑒文化創意、物流等稅收制度,改增值稅為特別稅;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擴大市場化、實現再度集約化、提升品牌、突顯藝術性等。另外,還要在宣傳和推廣上“花心思”,讓人們認識刺繡藝術的價值和魅力。
在發展中傳承
粵繡大師陳少芬說:“刺繡大眾化、普及化,是發展這門藝術的必由之路?!彼拇竺C在追求藝術性、不斷出精品的同時,推出了可用于家裝家飾、休閑會所的屏風、擺件等日用題材。成都蜀錦織繡博物館每天都有不少人前來購買蜀繡產品,除了高價精品外,幾十元到幾千元不等的日用繡品頗受普通百姓喜愛。
產業化是實現大眾化的另一條道路。江蘇省蘇州市鎮湖鎮是蘇繡的發源地。2萬多人口的鎮湖鎮,現有8000多名繡娘。20世紀末,政府在這里投資建成了1700米的“繡品街”,聚集了近500家繡莊,從電腦輔助設計、絲線面料銷售到裝潢包裝一應俱全,形成了一條龍式的鏈條產業。從2002年的2.7億元到2012年的12億元,鎮湖刺繡及旅游品的銷售額一路攀升,成為當地支柱產業。
在廣東,粵繡生產企業將古老藝術與現代信息科技相結合,市場穩中有增?!俄樀聟^文化產業發展規劃(2010—2020)》中提出要以粵繡莊文化園為載體,打造集研發、生產、表演、展覽于一體的粵繡文化產業重點項目;2012年,占地350畝的廣東工藝美術產業基地奠基。
在大師們看來,中國的刺繡文化若要長久流傳,光靠市場上千篇一律的產品遠遠不夠,還應多出精品,讓現代刺繡體現原創性、國際性、當代性、藝術性。2011年10月,姚建萍的蘇繡《富春山居圖》合璧卷及《世紀和平—百鴿圖》分別以3300萬元和2600萬元,作為天津文交所首批上市的非遺產品成功上市。再以蜀繡為例,北京人民大會堂四川廳的巨幅《芙蓉鯉魚》座屏和《蜀宮樂女演樂圖》掛屏等,都是蜀繡中的精品佳作。
一位名師,就是刺繡的一個品牌。在古鎮木瀆,毗鄰蘇繡大師沈壽故居,政府斥資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姚建萍建立了“姚建萍刺繡藝術館”。此后,姚建萍用自己的資金將藝術館建成了一個集展示、設計、經營為一體的文化企業,納下100多名徒弟。
在鎮湖繡品一條街,聚集著中國刺繡大師3人,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7人,江蘇省工藝美術名人11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繡娘到藝術家,從小作坊到公司”,姚惠芬、梁雪芳、鄒英姿等蘇繡大師將自己的“拿手絕活”手把手地教授給繡娘們。在廣東、四川、湖南,刺繡大師們無不主動肩負起重任,帶領著一批人為中國刺繡的傳承和發展傾注心血。
提及湖南省為傳承湘繡建立的“湘繡藝術學院”,其他繡種的從員者都頗為羨慕。自2006年起,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將傳統的師徒相授與學歷教育相結合,采取“訂單式”培養模式培育湘繡人才,8年來為湖南省湘繡研究所、湖南湘繡城企業集團等培養了400多名高素質、高技能的湘繡人才。2011年,湖南湘繡藝術學院成立,在湘繡名品與新產品的研發、湘繡文化研究領域,培養新時代的湘繡接班人。目前,湘繡藝術學院辦學規模初步確定為全日制在校生1500人左右,每年培訓3000人次以上。
一代代刺繡大師用手中的針線演繹著偉大的藝術理想,“不能讓刺繡在下一代斷了脈”是他們共同的企盼。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