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報:武松愛上潘金蓮,讓觀眾驚呆的改編
武氏兄弟以賣炊餅為生,弟弟武某與鄰居潘裁縫的女兒潘某某一早就暗生情愫。不料陳衙內看上潘某某,公然搶人,年少氣盛的武某將陳衙內打死在街上,并在潘某某幫助下從大牢逃脫。潘某某被判入官府為奴,后被賣入妓院,哥哥武某某湊錢替她贖身,誤以為武某已死的潘某某于是嫁給武某某——乍看之下,這個劇情雖顯老套加狗血,但還不致太離譜。但是,如果把這里的“武某”換成“武松”,“潘某某”換成“潘金蓮”,你又作何感想?反正,我和我的小伙伴們是驚呆了。
將于今晚登陸山東衛視黃金檔的新版電視劇《武松》,據說就將演繹這出“武松愛上潘金蓮”的戲。而此前該劇在地方頻道播出時,就因為這一顛覆性改編而受到大量質疑。導演對此的解釋則是“所有改編都是基于生活推理”。的確,按照一般生活的邏輯來說,這樣的事情發生在一般的“武某”身上,我們并不驚訝;但發生在特定的“武松”身上,我們就無法接受。為什么?因為,導演在這里“基于”的“生活”,是他的生活,是現代的生活,并不是武松那個時代的生活,更不是《水滸傳》等古代經典文學中的武松的生活。也因此,我們在這部電視劇里看到的,不是我們印象中的武松,而是一個現代化的武松,一個怪胎式的武松,這自然使我們不滿意。
古代文學經典或經典形象改編成影視劇,有著天然的優勢,如該劇導演也坦承“武松這個題材家喻戶曉,大家都了解這位英雄,重拍必然有收視保證”。但這種改編也是個很難討好的事情,因為有經典文本作參照,還可能有已經改編的影視劇先例作參照。所以要出新,就要開掘。怎么辦?加感情戲成為不二法門,一則省事,二則吸引眼球。但是,許多影視劇中的感情戲往往是按照現代的感情觀強加給古人的。在明朝人講述宋朝事的《水滸傳》中,武松等大多數英雄好漢們“不近女色”,在這方面有時甚至表現得有點不通情理。這是那個時代的特征,也是這些英雄好漢們的特色。新版《武松》則將現代人的婚戀情愛糾葛放到了武松身上,據說還有武大郎想用生孩子的方式留住潘金蓮維持婚姻這樣的超現代感戲份。該劇導演說,這種處理是想更細膩地表現武松的“人格魅力”以及他是如何面對兄弟情、“姐弟”情、朋友情的。但我想知道,當武松成了古裝版的現代都市情感劇的一分子,糾結于各種情啊、愛啊的時候,他和大多數普通人還有什么區別,他的英雄特色又何在,他的“人格魅力”又怎么說得通,他還是那個武松嗎?要知道,有時候,經典,恰恰就是因為它描述的時代和我們有距離,它刻畫的人物和我們有距離,才讓我們產生了欣賞的愉悅,才成就了它的經典性。
當然,借助或者改編古代經典藝術形象來表達創作者自己的現代思考和追求,也是一條可行的創作途徑,且并非沒有成功案例。但這種融合古典與現代的創作,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深入地開掘經典,遠不是想當然地加一些現代式的情感戲份給古人來表現他的人性化的一面就可以做到的。創作者求新的心思可以理解,但能不能想一些更高明的手段?在已經濫情的熒屏上,能不能別再拿“爛”情做文章?退一步講,你可以拍攝武某愛上潘某某,但那絕不是《水滸》里的武松和潘金蓮,他們可沒你那么現代,禁不住你用這么現代的思維創新他們的情感生活。(邑生)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