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界專家指出——沒戲硬說戲,創作在退步
盲目選材、主題先行、過度宣教……小戲小品創作亂象迭出,戲劇界專家指出——
沒戲硬說戲,創作在退步
伴隨著小品從戲劇院校學生的練習功課走向電視和舞臺, 30年來,質疑聲和前行的困惑也不斷困擾著小品創作。“小品已衰落” 、“創作乏善可陳” ……各種聲音時而有之。當小品褪去春晚光環,逐漸走入常態,小品的藝術價值和生存空間在哪里?如何才能創作出觀眾滿意的作品?近日,由中國文聯、中國劇協主辦的中國·潛江小戲小品大賽暨第五屆中國戲劇獎·小戲小品獎潛江選拔賽在湖北潛江舉辦,來自全國20多個省區市的600多名演員紛紛獻上拿手節目,或關注留守兒童、空巢老人,或聚焦農民工問題、居家養老、反腐倡廉等社會熱點。同時,一個創作上存在的誤區引起了專家評委的注意。
“創作在退步。 ”中國劇協藝術發展中心培訓中心副主任張華說,什么樣的素材可以進入故事,什么樣的素材不可以,有些編劇甚至不懂得如何選材。張華認為,把一出大戲的故事放在小戲小品里,這種盲目選材帶來的結果就是作品缺乏戲劇性,矛盾沖突鮮有張力和吸引力。張華表示,任何一種藝術創作都不可急功近利,脫離實際,缺少對現實生活的深刻體驗和提煉,單純從“笑果”出發,往往就缺少必要的思想內涵,缺少詩意、哲理和崇高,如此小品就“品”不出滋味來。
中國劇協藝術發展中心編劇俞樾認為,把智慧放在短短的十幾分鐘內,演員要好,點子要精到,思想性、藝術性、可觀性要統一,寫長篇容易,寫微小說難,道理就在這兒。一年可能出幾百個小品,但讓人眼前一亮的作品鳳毛麟角。“小品就是大戲的一段。戲劇的DNA它都具備,它簡約但不簡單,小但要有品位。 ”俞樾覺得,小品、小品,就得小而可品,戲劇性才是小品創作的內核和旨歸。重慶市萬州區三峽歌舞劇團原團長潘龍吟認為,戲劇戲劇,有“戈”才有戲, “戈”就是矛盾沖突。作為“微戲劇” ,小品沒有矛盾沖突,故事就不容易產生高潮,人物的行動就不夠積極,用臺詞來代替人物的行為,小品就會顯得平淡。
用臺詞代替人物行動,也就是張華所說的“沒戲硬說戲” 。張華告訴記者,這種現象在比賽中并不鮮見。像這次有的參賽小品理念、主題先行,有的則是私房話,人物之間沒有太多勾連和矛盾沖突,形式大于內容,形式感強了,戲劇性就差了點。張華說,一個編劇要以“敘”事為恥,即以在臺上講解故事而不是演故事為恥。好小品必然有戲劇元素,有人物、有故事、有頭有尾,以人物演故事,而不是第一人稱自說自話。
“小品像百米跑,一開始就要加速,如不能就容易陷入拖沓。 ”張華說,宣教氣太濃直接影響小品戲劇性強烈與否。現在許多小品都是因時因事而作,把藝術思想和政治思想混淆了,難道不談計劃生育,不談農民致富,不談一個好官,就不會寫戲了嗎?藝術作品比賽不需要生貼的硬性宣教。
據了解, 30多年來,小品一直在不斷轉型和發生變化,比如出現了相聲化、通俗化的趨勢。張華認為,現在該是小品向本體回歸的時候了。俞樾也表示,如今小品最大的癥結在于其生存問題,太多小品與宣教任務結合太緊。領導意志、晚會要求,定向創作,任務的占很大一批。“應下來,錢就來了,怎么活命怎么來,單獨審看其藝術性就很難了。 ”俞樾說,恐怕現在很難將小品創作僅僅作為一種純粹的藝術創作來看待,很多好的小品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王新榮)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