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藝境——南通百年圖像與墨跡》在中國美術館展出
陳衡恪《芭蕉竹菊圖》
范曾《易元吉戲猴圖》
“湖田處處鴨闌遮,一片菱花間藕花”,這是當年毛澤東稱之為“中國輕工業不能忘記”的近代實業家張謇筆墨下的家園風光;“浩渺行無極,春風歸故里”,這是成長于名都南通、遠游異域的藝術家趙無極藝境中那份思鄉之情;“寰宇無限量”,這是清華美院教授袁運甫的藝術觀念。百年光陰,藝境變遷,當濃情積淀、觀念碰撞匯于一處,必是一場精神盛宴。
10月29日,《江海藝境——南通百年圖像與墨跡》在中國美術館隆重展出,94件展品跨越兩個世紀,涵蓋中西多種風格流派,展覽作品之多、質量之精,令人贊嘆。
歷史名城南通踞江海之會,扼南北之喉,千余年來文脈不斷。藝術家陳丹青如此評價南通:“一座城市能夠產生如此眾多的杰出畫家,實在讓我感到驚訝和佩服。”
本次展覽由中共南通市委、南通市人民政府主辦,希望通過圖像及書畫作品來呈現、探索古韻的南通、演變的南通、新意的南通。展覽以近百年來的書畫作品和與藝術相關的歷史文獻資料為展品內容,一部分是以近現代南通籍的著名藝術家和本地書畫家為主的作品;另一部分是文獻資料,包括南通近現代以來與藝術相關的歷史文獻資料、檔案、照片等。本次展覽運用國際策展手法,將“墨跡”與圖像、文獻檔案并置,以“混合媒介”的展陳方式體現南通藝術傳承在歷史、地域上的大跨度與大氣象。
展品中既有陳師曾、趙無極、王個簃、范曾、袁運甫、袁運生、劉子美、尤無曲、高冠華等近代南通書畫界領軍人物的作品,又有王冬齡、周京新、范揚、冷冰川、徐累等現代書畫家的佳作。一幅幅作品再現了百年南通發展的內在文脈,展示南通的百年圖像與墨跡,從中清晰呈現江海文化的發展軌跡,詮釋江海精神的時代內涵,同時從理論高度詮釋“中國書畫南通美術家群體現象”。
此展無疑是一場難得的美之盛宴。駐足一幅幅作品之前,群體性地觀瞻古今南通杰出畫家的作品,方能如此真切地感受來自一座江海名城的史之妙音、美之富韻。張謇的行書五言聯“青林無限意,白鳥有余閑”意蘊悠閑自然,恬淡大方;趙無極的作品“綠”,恰當地融合了中西美韻和技法,運色高貴深邃,令人遐想無限;第一展廳內范曾的作品則兼具古風、今韻、雅致,引得不少觀者駐足;袁運甫的“三友圖”則別具匠心,顯現出不斷創意求新的藝術追求;而王冬齡的“白居易詩”融詩意于書法,是詩情書志的合鳴……
當天下午舉辦的研討會上,專家們認為,“中國美術界南通現象”的形成有多種因素:兼收并蓄的地域文化特點造就了江海文化,成為南通美術家群體的精神源泉;開放包容的人文性格使南通始終能夠吸收融合優秀的文化和經驗,為城市的發展添加活力;南通人還有著不懈追求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促使一部分人走出南通,尋求更高水平的發展,成為享譽國內外的歷史人物。而且南通自古以來尊師重教,崇尚文化藝術的風習傳延至今。前來觀展的業界人士認為,“南通美術現象”呈現出穩健、精致、工秀的特點,在視覺形態方面,由于南通的獨特地域條件,讓南通人對美術形態的理解別具高遠、闊達的藝術和歷史特質,有底蘊、有傳承、有自省、有進取,南通美術便一代代展現出活力和生機。
這次為期8天的展覽經過了周密、精心的籌備,南通市委、市政府希望通過此展從文化藝術層面展示享譽多年的“南通現象”的又一精神內涵。正如南通市委副書記陳斌所說:南通要推出更多具有南通氣質、江海氣魄、民族氣派的精品力作,高水平地展示南通籍書畫家群體的作品,對于弘揚江海文化精髓,深化南通與國內外交流合作,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都殊為有益。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