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建設美麗鄉村 延續歷史文脈
浙江省永嘉縣名取“水長而美”之意,建縣已有1800多年歷史,其境內的楠溪江兩岸散落著200多個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村落。如何兼顧好歷史文脈的保護與美麗鄉村的建設?永嘉打造出了生動的“活樣本”。
古村落凝結優秀文化元素
說起溫州,談起永嘉,人們關注更多的是改革開放后發達的民營經濟,這里厚重的歷史文化并不廣為人知。
楠溪江畔的200多個古村落,有著深厚的古代文化印記。1989年,中國鄉土建筑研究的倡導者、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陳志華第一次來到永嘉,就被深深吸引,后造訪20多次。今天一大批保留下來的古建筑,都與他的呼吁密不可分。他認為,透過這些景觀遺產,可以了解到內容豐富的耕讀文化、宗族文化,體會到鮮明的鄉土建筑文化,這里的建筑與環境達到的高度和諧,更是中國建筑藝術思想與中國鄉土文化交融后的物化,是中國建筑美學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浙江省省長李強到永嘉專題調研時指出,村落是人類文明的根脈,是農耕文明的精粹,是田園生活的守望地,一定要深度發掘文化村落中凝結的優秀文化元素,努力把延續千年的歷史文脈傳承好、保護好,讓傳統文化不斷繼承創新、發揚光大。
古村落生命力如何延續
楠溪江歷史文化村落被稱為“中國鄉土文化史書庫”,古建筑村落、自然生態村落、民俗風情村落一應俱全。然而,年代久遠的古村落無法滿足今天老百姓的居住需要。“美麗鄉村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要讓老百姓過上精神富有、物質富裕的生活。若是城鄉居民生活窘迫,談何環境保護,談何文化傳承發揚,更談不上美麗鄉村。”永嘉縣委書記盛秋平說。
為了解決這對矛盾,永嘉提出“村外建新村,村內搞整飭”,出臺了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系列政策,鼓勵古村落居民向城鎮集聚;按照“修舊如舊、修古如古”的要求,對已列入省級重點的歷史文化村落,重點開展搶救性保護。
林坑,一個藏于大山深處的古村落。在政策支持下,公路通了,“農家樂”辦起來了。坐在林仙閣客棧廊前的竹椅上,品著清香的土茶,女主人毛培利告訴記者:“若不是辦起家庭旅游,我肯定供不起兒子讀大學。”
美麗鄉村建設使百姓得到了實惠,也延續了古村落“活著的”生命力。據統計,2012年永嘉旅游收入22億元,接待游客320萬人次,200多家“農家樂”年營業收入超億元,帶動當地農民年均增收2000多元。
古村落保護如何上新臺階
古村落不僅是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綜合,更是活生生的地域文明的載體。記者入古村巷陌,訪宗祠宅第,聽到最多的話是“保護古村落,就是保護文化”。
經過多年努力,楠溪江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取得了可喜成效。楠溪江古村落整體被授予“中國景觀村落”稱號;芙蓉村、埭頭村等6個村入選“中國景觀村落”;嶼北村、蒼坡村等3個村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單,嶼北村還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芙蓉村古建筑群、金昭牌坊和憲臺牌坊等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隨著經濟的發展,歷史文脈保護與美麗鄉村建設也需要不斷創新。今年國慶節前開工的楠溪江文化園工程是浙江省27個重點文化產業園之一,主要打造以耕讀文化、宗族文化、昆曲文化等為主體的園區,游客在這里可以品味有楠溪江特色的“慢生活”。(本報記者 陸 健 夏桂廉)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