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位昆曲名家開門收徒
石小梅與徒弟施夏明、周鑫
胡錦芳與徒弟徐思佳、朱冰貞、由騰騰 均為本報通訊員 張歡攝
徒弟們向老師三鞠躬,師徒互贈禮物,然后合影留念。日前,一個簡樸而又熱烈的拜師儀式在中國評劇大劇院舉行。13位昆曲名家將28位青年演員收為徒弟,昆曲傳承有望,幽蘭綻放新枝,場內氣氛熱烈,驅散了隆冬的寒氣,人們心頭洋溢著一片春意。
作為2013全國昆劇優秀劇目展演的重頭戲之一,第二屆當代昆劇名家收徒傳藝工程拜師儀式格外引人注目。在喜慶的樂曲聲中,馬玉森、王世瑤、王奉梅、石小梅、沈世華、張銘榮、張寄蝶、張靜嫻、張毓文、林繼凡、胡錦芳、黃小午、雷子文13位昆曲名家各自收下兩三位徒弟。他們中有一級演員邵崢,出演昆劇《紅樓夢》的優秀青年演員朱冰貞、邵天帥和施夏明等。他們青春靚麗,尊師重道,令人對昆曲的前景充滿信心。
拜師儀式上,幾位徒弟不約而同地送給老師圍巾,希望老師們保重身體。老師們則贈送給徒弟們自己的演出光盤、劇照、折扇等資料和行頭。名丑張寄蝶贈予徒弟們自己的書法“修心篤行”“業精于勤”,鼓勵他們刻苦學戲。林繼凡則繪就梅花贈予徒弟,以“梅花香自苦寒來”激勵他們保持梅花品性。張毓文贈予三位徒弟每人一頂漂亮的鳳冠,引來一片喝彩聲。最有趣的是著名女小生石小梅,在送給兩位弟子書籍后,還送給每人一個小紅包,說是“回程的路上買面包吃”。最后還拿出兩個口罩,她解釋道,“眼下霧霾天多,得保護嗓子”,引來哄堂大笑。如此貼心實用的禮物,讓施夏明、周鑫兩個徒弟感動不已。
白發蒼蒼的昆劇名丑王世瑤十分激動地說:“我們要向我們的‘傳’字輩教師學習,他們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付出畢生精力乃至生命來傳承昆曲藝術。我們趕上了好時候,一定要把畢生所學傳授給年輕人。”他強調,昆曲界沒有門戶之見,誰都可以教,誰都可以學,團結一致才能振興昆曲事業。張毓文也表示,如果蘇昆、湘昆、浙昆的青年演員想來北昆學戲,她一定傾囊相授。胡錦芳也對弟子們說,要博采眾長,謙虛、勤奮、努力,將昆曲藝術一代代傳承下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北京代表于連表示:相信通過這兩屆拜師儀式,我們能夠欣慰地看到更多青年人加入到保護、傳承非遺的隊伍中來。這對中國文化的可持續發展,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倡導的文化多樣性來說,都將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當天晚上,首屆當代昆劇名家收徒傳藝工程匯報演出在評劇大劇院舉行。七個昆曲劇院的青年演員們演出《癡夢》《思凡》《哭像》《贈劍》等經典折子戲,匯報他們拜師學戲的成果。
一年前,王芝泉、方洋、計鎮華、劉異龍、汪世瑜、張繼青、張洵澎、岳美緹、侯少奎、梁谷音、蔡正仁等11位表演大家收徒22名。這些弟子中很多都已是公認的當紅名角,如“梅花獎”獲得者、青春版《牡丹亭》的兩位主演沈豐英和俞玖林,小生演員周雪峰,《1699桃花扇》的主演單雯,廳堂版《牡丹亭》的主演曾杰,《紅樓夢》的主演翁佳慧等。而今,他們來京展示他們學戲的新成果。俞玖林演出《西園記·夜祭》,曾杰演出《獅吼記·跪池》。讓老師汪世瑜感到欣慰的是,他們都有自己的風格,而不是簡單模仿。“這說明他們成熟了,這是最讓我高興的事。”小生名家蔡正仁也專程趕來為弟子把場,他說他的兩個徒弟周雪峰和胡維露也大有進步,他們的官生戲和雉尾生戲都是第一次演,不僅豐富了劇目,還拓寬了戲路。名丑劉異龍的徒弟柳春林和譚笑分別演出《躍鯉記·蘆林》和《雙下山》。劉異龍夸道:“孩子們很努力,學得刻苦、扎實。”
因出演青春版《牡丹亭》而蜚聲海內外的沈豐英拜師張繼青,此次演出《癡夢》。她說:“我要把張老師的‘三夢’都學好。”
人們有理由相信,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擁有600年歷史的“百戲之祖”昆曲藝術,在新老藝術家們虔誠的堅守和傳承中,將煥發新的生機。(本報記者 蘇麗萍)
名家 學生 傳授劇目
馬玉森 邵崢、肖向平 《拾畫叫畫》《男監》
王奉梅 楊崑、胡娉 《尋夢》《題曲》
王世瑤 朱斌、田漾 《殺尤》《寫狀》
石小梅 施夏明、周鑫 《秋江》《琴挑》
張毓文 哈冬雪、王麗嬡、潘曉佳 《昭君出塞》《癡夢》
張靜嫻 羅晨雪、邵天帥 《偷詩》《絮閣》
張銘榮 婁云嘯、張暖 《盜甲》《問探》
張寄蝶 錢偉、劉嘯赟 《小放牛》《賣興》
沈世華 于雪嬌、劉亞琳 《思凡》《尋夢》
林繼凡 徐棟寅、束良 《議劍》《茶坊》
胡錦芳 徐思佳、朱冰貞、由騰騰 《投淵》《尋夢》《活捉》
黃小午 楊陽、章祺 《鬧朝撲犬》《掃松》
雷子文 劉瑤軒、殷立人 《山門》《羅夢》
注:以名家姓氏筆劃為序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