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自損”,戳破了鄉愿的窗戶紙
時間:2014年01月15日來源:《光明日報》作者:寇軍
“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娘的什么東西?”近日,已故國學大師季羨林1934年在清華大學讀書時所寫的一段抱怨考試的日記引發關注,網友紛紛稱贊大師真性情。日記出版時曾被建議刪改,季羨林則決定一字不改:“我70年前不是圣人,今后也不會成為圣人。”
雖然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已經作古,而先生學問思想中的精華,依然還在滋潤著后人。讓人大跌眼鏡的是,老先生年少時,居然也是血氣方剛的“吐槽”一族,對于各種考試也同樣滿腹抱怨。他過去日記里一句“他娘的”,拉近了大師與蕓蕓眾生的距離,代入感油然而生,大師原來如此可愛。即便大師受到如此尊重,也與鄉愿本來沒有半毛錢的瓜葛。
所謂鄉愿,學者羅志田在《校園里的鄉愿風》的系列文章里說,“若對善者和不善者皆不表出自己之好惡,大約就是典型的鄉愿了。”對于鄉愿的抨擊,孔老夫子直言不諱,“德之賊”。相比那些堅守鄉愿觀念又渾然不自知的人來說,季羨林先生言之鑿鑿。鄉愿的窗戶紙真的該捅破了。
其實,“反求諸己”的優良傳統,在時下的社會生活中越來越黯淡,尤其在文化教育領域更為明顯,與鄉愿習氣的泛濫不無關系。現實中,院士與弟子、教授與學生一旦“反目成仇”,總是會爆出許多的猛料,試想,以前都干嗎去了呢?為什么一定要鬧到雞飛狗跳的地步,才相互攻訐撕下臉皮呢?說穿了,利益上的勾連,鄉愿的信念,成為彼此攻守同盟的現實紐帶。
季羨林先生自爆“粗口”的日記,雖然比不上他的學問文章那么讓人有所教益,不過,起碼把大師是如何煉成的經歷活脫脫地展現了出來。大師尚且可以“自損”,說明一團和氣甚至沆瀣一氣的鄉愿帽子,真的不用繼續戴下去了。否則的話,在鄉愿的毒害下,不僅“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理念不會得以彰顯,恐怕還會讓“吾只愛吾師,吾不愛真理”的荒唐肆意橫行。
(編輯:高晴)
共1頁 首頁 | 上一頁 1 下一頁 | 尾頁 轉到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