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警匪片,在合拍中重塑
警匪片《毒戰》《掃毒》《風暴》獲二○一四香港電影金像獎多項提名——
香港警匪片,在合拍中重塑
“槍”一直是警匪片最重要的物件,三部影片的海報都彰顯了這一重要元素
自《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簽訂以來,香港電影創作者、投資人與內地影人進行影視產業的全方位合作,益處多多自不用說。同時,他們所面臨的一些問題仍未解決:與新創作語境的融合問題、對新市場把控的不確定性等等。
其中,曾被香港電影人引以為傲的警匪片,在內地市場表現十分有限,鮮有較高水平的作品出現。2013年,內地影院卻較為罕見地迎來了三部有較大制作規模的警匪片:杜琪峰導演的《毒戰》,陳木勝導演的《掃毒》,袁錦麟導演的《風暴》。三部影片分別由不同創作風格的香港電影人來主導,同內地人員、資金的合作方式也各不相同,但面對相同的創作語境,三個作品呈現出了相似的創作特點,不僅在不同程度上沿襲了傳統香港警匪片及商業電影的慣有特點與手法,包括影像修辭表現,反面角色的典型性和個性,正面角色對權力制度的抗衡等等,還呈現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新面貌,充分體現了這一電影類型的創作變化與香港電影人的處境。
槍戰戲更加搶眼
首先,暴力場面作為警匪片視覺文本的肌理,在敘事中是矛盾激化的集中表現,并承載了一定的美學功能。“槍”一直是這一類型電影最重要的物件,《毒戰》結尾的槍戰段落,在內地地域空間中組織了一次節制而緊張的對壘,導演杜琪峰減少了《槍火》中對高速攝影、人物動作形式感的迷戀,而運用了更常規、寫實的方式,再比如制毒工廠的火并段落中,竟然給兩個反面配角營造出悲情英雄的氛圍,這都在敘事情理之中,他在努力地找尋場面調度風格與內地警匪敘事的平衡;《掃毒》中,干警們與販毒團伙在泰國的對戰強化了軍事裝備,對毒梟強勢的鋪墊可圈可點,結尾段落的決戰則有益地吸收了吳宇森與杜琪峰導演的常用表現手法,“以少對多”、高速攝影、“無限子彈”、霧彈的運用,突出了電影暴力場面的假定性;“破壞”、“3D”成為《風暴》這部作品暴力場面的新外殼,結尾對戰對香港城市街道、建筑的破壞頗為夸張,電腦特技的充分介入,營造了警匪片的視覺奇觀,更大地滿足了觀眾對這一電影類型的視聽想象。
女性角色亟待突破
以男性視點來建構敘事一直是多數警匪片恪守的敘事規則。香港男演員是警匪片核心的男主角,而女性角色則越來越多地由內地女演員飾演,這更多地體現著商業運作的考量,為“合拍”進一步站住腳,對內地市場表現出盡可能的親近,在并不過分削減港味的前提下達成合作。這三部影片也不例外,黃奕、袁泉、姚晨等女影星在三部影片中分別飾演的角色,就都處在這樣的功能框架之中。
《毒戰》中的反派蔡添明甚至不顧妻子性命保全自己于警方手下,女性情感在這部影片中是幾乎可以忽略的;《掃毒》里袁泉飾演的蘇建秋的妻子,對后者的制約其實只是道德含義上的填充,為敘事矛盾增添動機,而毒梟的女兒與張子偉的愛戀則有些含糊曖昧,更像是完成復仇任務的一個步驟;姚晨在《風暴》中飾演慣犯陶成邦的女友,為后者提供了新的個人目標,但這也是依托肚里的孩子。這三部影片中,女性角色要么是男性化的,要么為了反襯男性形象的內外矛盾和尊嚴,僅作穿針引線之用,十分扁平。除此之外,她們的作用大概就僅是為觀眾營造視覺上的愉悅感了。而女性角色的重塑也許正是香港警匪片在合拍背景下的一大突破口。
臥底形象再思考
三部影片的主要人物形象里都有“臥底”。臥底是警匪電影中的“邊緣人”,他們游走在正邪兩個群體之間,既要與犯罪勢力周旋,又要明確個人的身份職責。在故事里,他們常因異常的生活狀態及內外環境的變化而改變價值觀念,促使正邪兩方的對立矛盾產生新的懸念和走向,他們的抉擇成為矛盾的關鍵事件,是敘事的重要推動力量。這種典型臥底形象的運用在影片《無間道》中達到極致。
本文提到的三部作品中,“邊緣人”變得更加“邊緣”和“灰色”。《毒戰》中的毒販蔡添明為活命與警方合作;《掃毒》里的探警張子偉在敵營中重生;《風暴》里的陶成邦作為慣犯,為了愛情而懇求一個臥底的身份。身份的選擇都是被迫的。在各自經過變故后,才成為“邊緣人”——蔡添明的狡猾與冷血,張子偉對兄弟情誼的質疑,陶成邦想做個好人的渴望,他們的轉變經過了較長的敘事時間。在三個故事中,他們的外部行為在一定時間內都展現出異于警匪兩方的價值取向,觀眾難以預測他們最終的選擇,這樣的“邊緣人”形象充滿不確定性。蔡添明不幫警察也顧不了同伴,張子偉替毒梟賣命又為昔日兄弟留下后路,陶成邦在與警方決戰時刻“提醒”與警官的“交易”,都牽引著其他人物行動和矛盾發展,觀眾很難預判之后的敘事走向。這三部香港警匪片的臥底形象與《無間道》乃至更早的《龍虎風云》中較為單一轉變的臥底形象相比,他們在邊緣地帶和明晰的群體歸屬間不斷反復,人物動機變得復雜了許多,繼承了以往警匪片這類人物“轉變”的傳統,但又有了更多變奏,更突出自身的“灰色性”。這反映了《無間道》之后香港警匪創作者對“臥底”形象的重新思考。
以《毒戰》導演杜琪峰為核心的“銀河映像”制作公司的創作,就是香港風格化的警匪片制作單位的代表,他們所創作的這一類電影的敘事風格、視聽風格、美術風格、表演風格,基本是一以貫之的“簡練”、“冷峻”、“宿命”。《毒戰》作為杜琪峰乃至“銀河映像”公司首部主要依托內地環境、內地背景創作的電影,對自身風格進行調整是必需的。可以看到,與“銀河映像”之前的創作相比,《毒戰》有著更濃烈的現實主義色彩,這在影像上的體現是十分明顯的,相對比較自然的燈光和平穩的運鏡都讓影片有了些粗糲的質感;《掃毒》的部分段落比較明顯地展現了創作者對他人的借鑒,加上影片在劇本和整個宣發過程中都強調著“兄弟情”,似乎是對上世紀香港電影繁榮期經典作品的回應,但可以看到創作者對部分友情場面處理的羸弱,他們的力度都主要用在了商業電影追求的視聽場面與快速剪輯上,專注于為觀眾營造封閉的娛樂環境;《風暴》的部分暴力場面和動作設計,則明顯在給3D效果的展示預留空間。
包括上述三部影片的創作者在內的香港電影人,都努力地在打磨自身,重塑警匪片,經過十年的摸索,他們交出了不錯的答卷,期待他們帶來更多的驚喜。(裘 臻)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