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投融資拉開大幕 文化產業布局謀變
文化產業布局謀變,既有助力結構轉型的經濟布局,又有世界政治和外交的文化布局;進入新的文化經濟時代,既拓展了文化產業的外延,又必將挖掘文化的內涵。
三天內,國務院連續下發兩個關于文化產業發展的意見:3月14日,國務院發布《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3月17日,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對外文化貿易的意見》。如此密集的利好消息,如此高規格的重磅政策,立即引起各方關注,文化傳媒板塊的股票也“應聲而漲”。從長遠看,新一輪投融資拉開大幕,人們參與的熱情提高,文化產業將迎來新的騰飛。
仔細研讀兩個意見,文化產業發展的新布局躍然紙上,文化產業發展的新思路也清晰可見:從國內來看,文化產業跳出影視、出版、演藝等傳統領域,融入國民經濟的“大循環”中,這是文化產業的經濟布局。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將深度融合到裝備制造業、消費品工業、建筑業、信息業、旅游業、農業和體育等七大產業,放大文化的“溢出”效應,提升文化的附加值,文化也將像科技一樣,成為國民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引擎”。從國際來看,文化貿易推動原創的、高附加值的文化產品走向世界,既提高我們在世界文化貿易中的“硬實力”,又提升中國文化的“軟實力”,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的升級。
文化產業布局謀變,既有助力結構轉型的經濟布局,又有世界政治和外交的文化布局;進入新的文化經濟時代,既拓展了文化產業的外延,又必將挖掘文化的內涵。所有的產品和服務,最終將是文化的競爭,比拼的將是精神的高遠、創意的精巧、設計的人性化、故事的情感性和“以人為本”的用戶體驗,只有真的了解文化、了解市場、了解需求,才能生產出具有高文化附加值的產品,才能提升企業的文化競爭力。
萬變不離其宗,兩個文件又有其共同點,都把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精神貫穿其中,文化創意領域也不是例外,也必須要尊重和符合市場規律,突出企業主體和市場運作。兩個文件都大量通過財稅、金融等經濟手段去釋放市場信號、引導產業發展。發展對外文化貿易,打出了從信貸、債券、保險、擔保、外匯管理的金融支持“組合拳”;為了加快深度融合,則巧用稅收杠桿,“企業發生的符合條件的創意和設計費用,執行稅前加計扣除政策,抵扣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鼓勵其他企業加大對創意和設計的投入力度,主動購買設計服務,真心接納文化產業。市場的發展和市場的問題,都將交由市場去解決,體現市場經濟的方法和規律。
面對撲面而來的重磅的文化產業政策,文化產業界人士信心滿懷地說“又一個春天來了”。其實機遇和挑戰并存,文化產業的布局變化,將是一個更加開放的平臺,不僅面向國內的各個產業開放,也面向世界各國開放。市場會更寬闊,但競爭也會更激烈。文化產業界人士,只有主動應戰,加強學習,挑戰自己的知識結構和思維定式,敞開胸懷接受新生事物,主動適應新變化和新市場,這才是制勝“法寶”,既能做強自己,也能抓住機會,不負“大好春光”。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