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全國戲曲劇種發展 留住我們的文化基因
上海昆劇團演出昆曲《長生殿》
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戲曲劇種變化
戲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和遺傳密碼。保護、傳承、發展好戲曲,對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維護文化生態平衡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戲曲劇種數量曾經多達374種,隨著我國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型,傳統戲曲藝術處境艱難,一些劇種淡出了人們視線,社會各界要求國家重視戲曲、保護劇種的呼聲越來越強烈。為此,從2012年4月開始,文化部藝術司會同中國藝術研究院等單位,歷時一年,在全國范圍內對戲曲劇種的數量及演出現狀開展了調查。調查采取抽樣、實地調研、問卷普查方式進行,還多次召開研討會,邀請國內戲曲界權威專家予以遴選甄別。這一調研結果尊重了歷史、吸收了劇種研究最新成果,糾正了一些錯誤觀念,為進一步保護和扶持戲曲藝術摸清了家底,得到了戲曲界的普遍認可。
全國戲曲劇種基本狀況
戲曲劇種是根據各地方言語音、音樂曲調的異同以及流布地區的不同而形成的各種中國戲曲藝術品種的統稱。劇種的形成與方言、作品、人才等藝術因素,與行政力量的扶持保護與否,都有直接的關系。目前,對于表演、聲腔發展到什么程度才能成為劇種,有多大差異才能區分不同劇種,判斷劇種存亡的標準是必須有能演出整場大戲的國有或民營院團,還是只要有民間班社不定期演出即可,學術界尚無定論。近年來,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宣傳發動,各地政府對地方性文化越來越重視,戲曲志書中沒有記載的,與已有劇種、曲藝、歌舞等難以區分的藝術形態,紛紛以劇種的姿態出現在公眾視野。《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中統計,全國劇種為317個。1983年開始編纂、1999年出版的《中國戲曲志》收集了各地、各民族劇種374種(原說法394種有誤)。2007年,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牽頭開展了全國戲曲劇種調研,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藝術研究院(所)積極配合開展了較為詳細的專題調研。本次調研,為了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相銜接,只要有民間班社演出,即認可該劇種。同時,為了保持穩定,基本上以《中國戲曲志》和2007年各省市區的調查為參照。
調查顯示,全國現存劇種286種(木偶、皮影不包含在內),大約40個劇種經常參加全國性藝術活動,74個劇種只有1家院團或班社保持演出。
⒈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劇種數量有增有減,以減少為主
此次調查共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9個減少,6個增加,6個持平。上海、河北劇種數量減少最明顯。上海,原來有15個劇種,現在只有7個,河北省原有39個劇種,現在只有24個。
劇種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開展以后,保護和弘揚民族文化的意識逐步普及,地方政府認識到戲曲藝術對于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將其作為地方文化名片予以保護,一些曾經沉寂的劇種得以恢復。國家現已公布了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10種劇種入選國家級名錄,282種入選省級名錄。比如,浙江的桐鄉花鼓戲在1999年恢復,湖北的堂戲、柳子戲、燈戲、文曲戲在2007年恢復。泗縣姚劇,1966年之后后繼乏人,1982年即無統計,本次調查得知,安徽省正在搶救恢復該劇種。
劇種減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這三個:第一,方言的減少。戲曲劇種的形成與方言有極大關系。近年來,由于普通話的推廣普及,交通的便捷,人們生活交流圈的擴大,方言差異逐漸縮小,客觀上弱化了戲曲生存的土壤。第二,電影、電視的興起與互聯網娛樂方式的多元化,使戲曲藝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第三,原有的戲曲劇種分類較為細碎,近年來,逐漸歸并、統一,并在政府部門和學術界得到認可。例如昆曲,在《中國戲曲志》中,分為北方昆曲、昆劇、湘昆、溫州昆劇、金華昆劇、寧波昆劇6種。文化部實施了“國家昆曲藝術搶救和保護與扶持工程”之后,舉辦了劇目展演、演員比賽、進校園演出等活動,現有7個團都參與其中,因此,本次調研,將昆曲認定為1個劇種。
戲曲劇種從誕生起,就與方言、地域有著天然的聯系。很多戲曲的聲腔、表演之間既有區別又有包容和相同之處。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劇種之間的交流、融合、趨同是不可避免的,特別是當這一劇種缺乏代表性人物和顯著特征之后。1958年前后,我國創建了64個劇種,學術界稱之為新興劇種。隨著時代變遷和社會變化,這些歷史短、積累劇目少的劇種明顯衰退。1989年學術界就新興劇種開會時有47個劇種代表參會,2010年,再次開會時只有15個劇種代表參會,表明能正常演出的新興劇種只剩隴劇、吉劇等十來個劇種。
⒉劇種流布的范圍嚴重萎縮
戲曲劇種數量眾多,但除了豫劇、秦腔、川劇、黃梅戲、越劇等大劇種外,多數劇種流布區域狹窄,一般只在本縣,還有的僅僅只在某一村寨流傳。傳統意義上的大劇種也在萎縮之中,比如川劇以前流傳于云、貴、川、藏多個省區,現在除四川、重慶有川劇團,貴州遵義有1個川劇團,云南、西藏都已經沒有川劇演出。
流布區域減少比較突出的劇種有河北梆子、評劇、大平調、二夾弦、柳子戲、兩夾弦和大弦戲。河北梆子1982年在河北、北京、天津、山東、河南都有院團表演,現在河南、山東都沒有該劇種的演出。
⒊院團數量持續下降
本次調研,將藝術院團分為國有院團、民營院團和民間班社三類來統計。國有院團中包括事業體制院團和轉制為企業的院團。民營院團是指進行工商(或民政)注冊的演出團體。民間班社是指未進行注冊登記、不定期開展演出活動的團體。以上三類中只要有1家表演團體存在即認可該劇種。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藝術院團數量眾多,處于活躍度的鼎盛時期。從那時起,藝術院團尤其是縣級院團不斷減少。吉林省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有戲曲藝術表演團體70多家,現有戲曲院團19家(含兩家民營院團)。五大劇種中,除了豫劇尚有約150家國有院團、100多家民營院團之外,其他的如秦腔、川劇、越劇的國有院團數量均大幅度減少。八十年代四川的川劇團超過250家,成都市每個區都有1家。現在,四川省只有20家國有川劇院團。黑龍江曾是評劇北方地區發展的中心,最多時有62個評劇團。但現在,只有黑龍江省評劇藝術中心1家專業院團,另有五六家綜合性藝術團體中包含評劇藝術形式。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浙江省國有越劇團體為60多家,現在只有19家,另有民營越劇院團300多家。
本次調研發現只有1家表演團體(含國有、民營及民間班社)的劇種有74個。有的劇種甚至沒有獨立建制,它們掛靠在其他院團,但排演了完整劇目。
個別劇種國有團體極少,而民營院團活躍。在這些地區,民營院團客觀上既肩負著豐富群眾生活的重任,又擔起了劇種保護的職責。福建省共有27個劇種,本土劇種19個,莆仙戲、薌劇、高甲戲、閩劇等都是流布區域狹小、國有院團數量有限的劇種。莆仙戲只有莆仙戲劇院有限公司和仙游縣鯉聲劇團兩個國有院團。但是,另有一大批民營院團。2010年登記在冊的民營院團有129個,季節性藝術團體不包括在內,年演出場次達6.6萬場。高甲戲現有5個國有院團和153個民營院團。
劇種差異化發展原因
調研組實地考察了河南、吉林、四川、上海等地藝術院團和藝術院校,觀摩了多場劇目演出,召開了多次關于藝術院團藝術生產現狀、藝術教育與藝術人才培養的座談會,收到了31個省市自治區及部分地市級文化主管部門撰寫的調研報告,以及各省現存劇種劇團表、低于10個院團的劇種劇團詳表等數千份表格。
經過認真的甄別、梳理,我們感到,原有流布廣、影響大的大劇種藝術創作活力強,在國內外的舞臺演出和社會上的影響力不斷擴大。這些劇種有的參加過全國地方戲(南北片)展演、有的得到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資助,如京劇、評劇、豫劇、越劇、黃梅戲,以及昆曲、呂劇、蒲劇、川劇、吉劇、秦腔、曲劇、晉劇、粵劇等30多個劇種。梨園戲、隴劇、吉劇、滑稽戲、莆仙戲、龍江劇等一些小劇種生命力頑強,推出了優秀作品、發展勢頭良好。這之外,大部分劇種傳承發展形勢堪憂,劇院設施設備陳舊、劇目創作乏力、人才青黃不接、演出市場低迷,較少進入公眾視野。雖然相關戲曲工作者兢兢業業、苦心堅守,但仍然無力扭轉戲曲發展的現狀:有觀眾需求,但市場低迷、演出收入低。有劇目演出,但緊密結合現代生活的新創排劇目少。這造成戲曲工作者社會地位低,行業吸引力差,藝校生源嚴重不足,藝術人才隊伍后繼乏人。
為什么有的劇種發展活躍,整體表現突出,有的卻逐漸式微呢?
根據調查情況分析,發展穩定的劇種,往往具有以下特點:
⒈具有較強的藝術力量和技術力量
這些劇種積累的劇目比較多,特別是近年來排演劇目在全國有一定的影響;有若干特色鮮明、享有知名度和代表性的藝術家。
⒉受到各級政府比較多的關注和扶持
文化部實施的“國家重點京劇院團保護和扶持規劃”和“國家昆曲藝術搶救、保護和扶持工程”,扶持院團整理、恢復和創作上演了傳統名劇和新編劇目,扶持人才培養和演出,取得了明顯成效。
⒊得到專門藝術活動或綜合性重大活動的扶持
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優秀保留劇目大獎評選和巡演、每三年一次的全國地方戲(南北片)展演等項目的實施,中國豫劇節、中國評劇節、中國黃梅戲藝術節等藝術活動,促進了各戲曲劇種的劇目創作、人才培養、相互交流,也帶動地方政府的積極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于恢復排演傳統戲,培養青年人才,改善該劇種的舞臺演出面貌,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促進作用。
⒋實施惠民演出,激活戲曲演出能力
河南、陜西等省已實施舞臺藝術惠民演出,制定統一標準,按照場次補貼演出院團。這極大地激發了院團的積極性。
⒌形式多樣的宣傳、多方面努力有效擴大了劇種的社會影響
昆曲、豫劇的興盛與名人帶動、電視的廣泛傳播密不可分,也與好的社會生態密不可分。以河南為例,領導重視,設立了創作、演出補貼等專項資金,舉辦各種形式的人才培訓班,有效提高主創人員藝術水平。加上企業界有識之士積極支持、社會贊助較多,數以百計的戲曲茶樓、電視擂臺賽培養的戲迷多,使得河南戲曲院團數量多、優秀人才多。以上種種共同形成了河南戲曲文化的沃土。
大部分劇種仍然處于劣勢的原因,除了前文所述的娛樂方式的沖擊、方言區域的減少外,還有以下幾點:
⒈對戲曲劇種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表演藝術現場演出的局限性決定了藝術院團應當有一定的數量,要多種風格、流派共存,相互學習、觀摩、切磋、交融、競爭,相互促進,在數量的基礎上自然而然地提高質量。而今院團數量、從業人員的銳減,導致藝術創作能力衰退,劇種特色淡化,基層院團參與全國性藝術活動的比重明顯降低。
⒉戲曲藝術逐步退守農村市場
在電視、電影、互聯網等多種娛樂方式的沖擊下,戲曲藝術節節敗退。根據文化部《中國文化文物統計年鑒2011》,戲曲2417個院團(不含滑稽戲劇團)演出81.65萬場,農村演出71.54萬場,占87.62%。國內觀眾37217.61萬人次,其中農村觀眾為29427.44萬人次,占79.07%。在城鎮化快速發展的現階段,農村人口數量銳減,城市已經成為現代生活的中心。戲曲也必須與時俱進,走向都市,吸引城市觀眾。
⒊藝術從業人員尤其是基層院團收入過低,難以吸引人才
山東、湖北、陜西等多個省的報告反映,在農村演出的單場演出收入為2000-3000元,個別省份申報為1000-2000元。從職業角度說,這一行業已經不具備吸引力,直接導致藝術院校招生的艱難。學戲的人越少,人才就越少,藝術院團就越感覺無人可用,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⒋劇團基礎設施陳舊,設備老化
全國大多數院團沒有固定的排練、演出場館,近年來由于城市改造、商業開發,很多劇場又遭流失。此外,劇團對音響、燈光、樂器等設備要求較高,長年流動演出消耗較大,卻得不到及時添置和更新,演出質量因此大打折扣。
關于劇種保護和發展的建議
作為民族藝術的瑰寶,戲曲劇種隨著社會生活的變遷、人民生活娛樂方式的轉變而發生相應的變化。從保護戲曲劇種的角度來說,戲曲劇種不是越多越好,對于差異小、流布區狹小的劇種,整合、歸并,可能更有利于做大做強。當前,經過體制改革,作為事業單位的戲曲院團數量已經很少,企業性質院團已成為保護傳承的重心。戲曲藝術正處于一個非常嚴峻的關頭,亟需各級政府關注并采取有力措施予以保護。
推動劇種發展既要有長遠的規劃、頂層設計,也要找到推動劇種發展的突破口。推動劇種保護發展,可從以下幾方面看出:
⒈制定劇種認證制度和統計制度,摸清家底
建議在中國藝術研究院設立劇種登記中心(可與戲曲研究所兩塊牌子、一套人馬),每一劇種經該中心審查認可后,報文化部藝術司批準,向全社會公布。定期開展劇種劇團統計,及時掌握劇種發展的動態。
⒉制定政策性文件扶持戲曲劇種發展
調研出臺全國性政策文件,對藝術創作和演出所必需的資金、排練場、劇場等條件提出明確的要求。
⒊啟動實施基層院團扶持計劃
當前,超過半數劇種的演出主體是縣級國有院團。從演出環節進行補貼,增加演職人員工資收入,提高從業人員的自豪感和榮譽感,增強戲曲行業的吸引力,整體上優化戲曲藝術的生態環境。
⒋豐富基層院團演出劇目,活態傳承、發展創新
為避免戲曲劇種成為博物館藝術,兼顧戲曲院團多在基層,自身缺乏創作能力這一現狀,建議繼續堅持傳統戲、新編歷史劇、現代戲三并舉原則,有計劃地搶救、恢復、整理改編傳統戲,條件成熟后,移植排演優秀現代戲,促使老劇種煥發生機與活力。文化部以及各省、市應適時舉辦基層院團移植劇目交流演出。
⒌定期舉辦稀有劇目展演活動
向觀眾展示劇種的經典劇目、藝術名家、新秀,促進這些劇種的創作和演出,擴大這些劇種的知名度。
⒍盡快調研藝術人才問題
人才匱乏已經嚴重制約了整個藝術事業的發展。應盡快對藝術教育體制進行研究,使人才教育與使用之間渠道暢通。研究藝術人才培養的特殊規律,形成普通藝術人才培養、優秀人才選拔、尖子人才再造、領軍人才推出一條鏈。
⒎加大戲曲藝術的宣傳力度
在大眾媒體上加大普及戲曲知識、推介演出劇目,熱情謳歌扎根舞臺、德藝雙馨的藝術家。協調電視等媒體,將戲曲藝術的演出信息作為公益廣告播放。要從娃娃抓起,讓戲曲走進中小學、走進高等院校,培育大批的戲迷、劇社、曲社。在全社會營造一個重視民族藝術、共同支持戲曲藝術的良好環境。
⒏高度重視和引導民營院團
作為劇種保護中一支重要力量,民營院團數量龐大,絕大多數處于規模小、水平低、制作粗劣的初級階段,文化部和地方文化主管部門應予重視,加強引導和提高。
(文化部藝術司 執筆人:周漢萍、王華宇、陳曦)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