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質化矯情化平面化 影視文化創新從何入手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
影視文化是我國文化大繁榮和大發展的一支重要生力軍,影視文化創新對于豐富百姓生活、培育國民素養、塑造民族形象、提升文化軟實力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影視文化中國夢的實現應當以創新為驅動,以民族文化的現代闡釋為基點,以當代文化激活民族文化為目標,影響示范全球文化是歸宿,這應是影視文化中國夢的核心內涵。面對影視文化創新的時代命題,其現狀和未來引人深思。
同質化問題不容回避。當下,同質化問題成為阻礙影視創新發展的主要矛盾,部分創作者沒有將心思用在藝術的“克難”過程中,反倒是“畏難”情緒時有抬頭,以致不惜人力和財力去復制、克隆和抄襲,不斷在重復自我或重復別人。譬如,《中國好聲音》成功后,出現了音樂選秀節目的批量生產現象,千篇一律的狂歡喧鬧令發燒友們樂此不疲,千姿百態的明星秀和滑稽評點,千人一面的唱姿和樂風難掩同質化的尷尬現實。同樣,隨著央視《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走紅,各省級衛視紛紛上馬漢字類節目,機械照搬成功的節目模式,生硬抄襲既有節目的審美定位,致使漢字類節目一夜之間扎堆涌現。此外,青春電影、家庭劇的克隆現象大抵如此。同質化現象說到底是創新萎縮的結果,究其原因,我們的文藝創新體制和機制有待轉型升級,文藝創作者的責任和擔當有待提升,文藝創作的浮躁環境亟待凈化和降溫。
矯情化問題花樣翻新。雅俗共賞是影視文化傳播的基本標準,讓創作者和觀眾在皆大歡喜中打成一片。遺憾的是,一些節目變著戲法去煽動嘉賓和觀眾的眼淚,編導者刻意設計“淚崩”的場景,讓嘉賓按既定的煽情劇本逐次出演,眼淚成為衡量節目成功與否的硬指標,至于節目應有的生活邏輯和情感邏輯卻無關緊要。某些兒童動畫作品,以成人的言語思維和情感模式去偷換童真世界,致使有的影視動畫落得“非驢非馬”的境地。這樣的風氣在不斷擴散,部分宮廷劇中的扭捏言行成為了全社會的流行作態,后宮群體違反常情和掩飾真情的生存方式和思維方式,事實上,有悖于歷史真實、社會真實和生活真實。這種“裝蒜十足”的視聽文化思潮,給影視文化創新帶來了許多隱蔽的內傷,許多貌似討巧和速成的藝術潛規則,毀掉的卻是影視創新的健康土壤和良好氛圍。
平面化問題令人憂心。近年來,影視文化中存在的平面化問題同樣值得警惕,部分影視作品生活經驗貧乏,思想主題模糊不清,審美情趣低走低落,價值取向搖擺不定,意義深度淺嘗輒止,甚至背離了基本的馬克思主義文藝觀,以雜耍姿態、浮光掠影思維和顛覆心理,為觀眾呈現脹滿欲望的干癟視聽快餐。有的音樂選秀節目視刺激和迷醉為主要價值,以此代替了音樂的意義表達,乃至音樂價值的深層思索和感悟,音樂不再是旋律上流淌的思想,成為了內涵空洞和商品消費的無意義符號。有的抗日影視劇虛構抗戰內容,顛覆抗日英雄形象,解構抗敵御侮的價值意義,在飛檐走壁或你儂我儂中笑談民族苦難和抗日壯舉,創作動機固然有收視利益的驅動,但創作者消費歷史的無良之舉難辭其咎,其文化自殘行為和自虐心理當引以為戒。
可見,劣質影視作品在抹平經驗和去意識形態中走得太遠,繞過生活的創作觀實際上抽空了藝術的審美理想,摒棄深度的文藝觀最后將作品推向了膚淺的洼地。鑒于此,當下影視文化的創新突圍十分緊迫。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