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益陽羊舞嶺窯出土刻銘青釉器
圖為出土的“咸淳三年……”刻銘青釉器(湖南省考古研究所供圖)
近日,湖南益陽羊舞嶺窯考古有了新發現:經過數月的考古發掘,考古人員清理出四座南宋晚期至元代的龍窯及其作坊遺跡,出土了一批重要文物,其中一件有南宋度宗年號的刻銘青釉器尤其珍貴。專家表示,羊舞嶺窯南宋末年至元代中期龍窯及紀年器的發現,勾勒出了湖南青白瓷的大致燒制時間。
羊舞嶺古窯址位于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區龍光橋鎮早禾村、石筍村和滄水鋪鎮交界處的山丘和坡地上,窯址附近有古河道與洞庭湖水系的爛泥湖相連,目前已發現有高嶺窯址、楊泗廟窯址、瓦渣侖窯址等,是一處南宋至明清時期的窯址群。2013年10月至2014年初,為配合319國道益陽南線高速公路建設,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對紅線范圍內的瓦渣侖窯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清理出四座南宋晚期至元代龍窯及其作坊遺跡。
這四座龍窯的產品以青白瓷為主,少量為青瓷。產品分為芒口器和澀圈器兩種,芒口器占大宗,種類有深腹部碗、印花斗笠碗、平底印花碟、高足杯、敞口淺腹碗、敞口圈足印花盤等生活用具,以及筆架、象棋等文娛用具,胎質細膩,胎體輕薄,青白釉,許多器物釉色泛青綠。澀圈器很少,種類有敞口斜直腹圈足碗、侈口弧腹餅足碗、折沿盞、折沿爐等,胎質細膩,青白釉。窯具種類有墊缽、墊柱、支圈、火照等。
龍窯的產品多具有南宋末年至元代中期的特征。而且在窯址的作坊區地層內出土一件寫有“……陀佛丁卯咸淳三年八月日十一萬諸佛……”刻銘青釉器,咸淳三年即1267年,咸淳是南宋度宗年號,進一步印證了該龍窯的始燒年代為南宋末年。在另一區域的考古發掘過程中考古人員曾發現有與元代龍泉窯蓮瓣紋碗共存的“大德……”軸頂板盞。
元代中后期,羊舞嶺窯開始大量仿燒龍泉窯厚胎厚釉澀圈器,胎體厚重,雖多有刻劃花,但制作粗糙。此次發掘的四座龍窯產品都仍以芒口青白瓷為主,澀圈器僅局限于少量器物,且胎體輕薄,很少發現仿龍泉窯厚胎厚釉器,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楊寧波綜合分析認為,龍窯的終燒年代在元代中期。
這四座龍窯均以支圈覆燒法為主,在產品形態以及窯業技術方面都與江西景德鎮青白瓷窯業技術相似,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在另一區域的元代作坊遺跡曾采集到“饒州”刻銘墊缽,進一步證明羊舞嶺窯的窯業技術直接源于江西景德鎮。
楊寧波表示,近幾年,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在湖南株洲醴陵窯發掘了幾座南宋至元代的青白瓷窯,也曾出土南宋咸淳年間紀年器物,羊舞嶺窯南宋末年至元代中期龍窯及紀年器的發現,勾勒出了湖南青白瓷的大致燒制時間,對于今后研究江西景德鎮窯青白瓷窯業技術的傳入等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