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選秀節目要向高標準邁進 回歸音樂本質
《我是歌手》
針對去年熒屏音樂選秀節目總量偏多、形態雷同、鋪張奢華、夸張作秀的現象,2013年7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下發通知,實施“總量控制、分散播出”的調控措施。相較于之前各家衛視“齊把歌來唱”的亂象,政令下發半年多來,音樂選秀節目呈現出“少而精”的良性發展態勢。《中國好聲音》隨著電影版的上映方興未艾,《夢想星搭檔》又將選秀和公益元素完美結合,《中國好歌曲》讓《卷珠簾》等優秀歌曲迅速躥紅,而剛剛結束的《我是歌手2》雙年巔峰會,又以諸多實力唱將對決的形式聚集了萬千目光。我們欣喜地發現,音樂選秀節目已走過了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的混戰階段,開始朝著堅守藝術追求、保持精良制作,以及探索多元發展的健康方向穩步前行,當仁不讓地成為年度中國電視綜藝節目的亮點。作為我國綜藝節目發展中最為完備的類型之一,今后如何實現新的飛躍與提升,進而助力綜藝節目的模式創新和音樂事業的活力發展?值得深長思之。
回歸音樂的本質內涵
音樂是在旋律上流淌的文化內容和思想內涵,是社會實踐和生活經驗的結晶體,因此,音樂的創作和表達都離不開現實生活的滋養和社會人生的思考。然而,當下很多音樂選秀節目對聲音的迷醉和狂歡,卻勝過了對音樂所負載的社會生活的體悟,從“聽覺反映生活”轉向了“視覺沖擊支配生活”,在喧鬧、煽情和龐雜樂風的混合演繹中呈現出一種“去體驗化”的危險傾向。在這種思路的影響下,部分音樂由社會生活表達變成了宣泄迷醉,由個性化思想傳達變成了模式化的顛覆解構,由對現實的審視走向了對經驗的漠視。舉個例子,一些選秀節目不厭其煩地翻唱各種“你儂我儂”的愛情歌曲,誤把感情生活當成整個世界,而對親情、友情等其他情感以及對生命體驗、社會生活等其他創作領域漠不關心。這些聲音成為了節目甚至是當下流行音樂的主流,熱鬧華麗,卻缺乏思想的力量和人文的精神,淹沒了個體生命對時代和生活的思索。
這種聲音讓人迷醉,卻容易將社會精神生活導向空虛的狀態。有深度的音樂表達大多正視現實處境和時代情緒,負責任的音樂傳播歷來與時俱新并預言時代腳步,而有良知的音樂生產總為社會積蓄正能量并分憂解難,像《我的要求不算高》《時間都去哪兒了》就是絕好的例證。一句話,音樂表達應充當時代的療救者、思想者和引領者,而非麻醉者、刺激者和蠱惑者。因此,今后音樂選秀節目應重視人文精神的挖掘,更加注重挖掘音樂的本質內涵,讓音樂從“脫軌”狀態回到“正軌”,從偽經驗生產回到社會生活的現實表達。要做到這一點,節目就要多多發掘攜帶生活經驗的原創歌手,像“大衣哥”朱之文、阿寶之類的草根歌手。在節目中不應止于翻唱性的加冕,更應提倡和幫助其從翻唱走向原創,因為他們才是最有可能將音樂表達直接連通到生活經驗之中的人。相信在他們的帶動下,音樂選秀節目能夠從克隆的矯情模仿,逐漸轉向基于生存經驗的真情表達,這樣的音樂文化才可能開創新風氣和新潮流,觀眾才會從充滿經驗和質感的聲音中,感受當下社會生活涌動的濤聲。
堅守音樂的基本價值
音樂選秀節目實際上在傳遞一種價值,不負載價值的音樂表達和傳播,本身就值得商榷。然而,盤點當下的音樂選秀節目,其中就存在一些基本價值的內涵表達和審美立場浮泛搖擺的現象。20世紀80年代崔健的搖滾樂,飽含著一種對文化的反思,承載著一種時代記憶,時至今日,每每聽到仍讓人心潮澎湃。而被當下音樂選秀節目不斷翻唱的諸如《雙節棍》之類的歌曲,卻徒有歡快的旋律,沒有深刻的內涵,其狂歡性遠遠勝過了擔當性。音樂倘若無法喚起人們的文化責任和文化擔當,就很難稱得上是稱職的藝術生產。因此,在文化價值方面,音樂選秀節目不應停留在只簡單滿足刺激和狂歡的文化消費欲望的階段,而應在使受眾心情愉悅的同時喚起他們面對現實的勇氣和信念,并激發他們履行文化責任和使命的沖動與擔當。
而情感價值方面,音樂天生是傳遞情感和撫慰情緒的專家。充滿真性情的音樂能給困頓者點燃希望之火,攜帶真感情的音樂能為受傷者撫平憂傷,負載真理想的音樂能夠讓人斗志昂揚,像《好人一生平安》《?;丶铱纯础贰独习⒁獭芳词蔷哂星楦袃r值的典型案例。在這些優美的旋律和動人的歌詞中,受眾的精神世界獲得慰藉和關懷,使社會蓄積的一些怨氣和戾氣得以疏導和釋放,理想和信仰也有可能因此而得到重建和恢復。相反,像《那一夜》《沖動的懲罰》等作品以迷醉的欲望宣泄代替了情感撫慰,低俗露骨,對社會情緒的疏導有害無益。所以,我們常說,情感價值是個體生存的核心問題之一,一切藝術生產的終極價值不應忽視情感慰藉和人性關懷。只有這樣的情感價值觀,才對驅逐音樂選秀節目濫情的壞風氣多有裨益。
再比如政治價值方面,相比較而言,在眾多藝術形式中,音樂對于社會變化的嗅覺比較靈敏。在國家改革發展的十字街頭,音樂往往及早吹響了前進的號角,像《春天的故事》《走進新時代》《中國夢》皆如此。從歷史的角度看去,當社會蒸蒸日上之時,音樂常常充滿了盛世氣象。當社會處于亞健康狀態時,欲望性的噪音往往會招搖過市。面對音樂選秀節目的突圍,賦予社會發展正能量的音樂應占據壓倒性的比重,無益于歷史發展和社會整合的刺激性音樂當避而遠之。鑒于此,無論是文化價值,還是情感價值,亦或是政治價值,未來的音樂選秀節目應堅守音樂的基本價值底線,這關系到它們的生命力與品牌影響力。
《夢想星搭檔》
創新音樂的傳播模式
當下走紅的音樂選秀節目多數屬于舶來品。外來的節目模式為我國電視節目的制作提供了先進經驗,但引進不等于原創,中國音樂選秀節目要形成獨有的魅力,必須盡快創立自主品牌。因此,未來音樂選秀節目的根本出路在于解決核心傳播模式的問題,也就是獨特的創意與精良的制作。
獨特的創意即拿什么樣的形式去創造性地表現內容,要做到形式和內容的和諧一致與相得益彰,而非貌合神離。比方說,以往節目中慣常使用的以數百人投票決定選手勝負的方式就值得商榷。因為,這種有限的取舍是虛幻的共識,只提供了一種皆大歡喜的幻象,曲解了創意中形式與內容的和諧關系。因此,要弱化被動消費者個體的取舍作用,強化集體“兼收并蓄”協商的決定作用,更多地借助新媒體的海量選擇去彰顯結果的廣泛性和差異性。
此外,目前音樂選秀節目的傳播手段與傳播內容存在失衡現象。當下多數節目過于沉迷在鏡頭的沖擊、視聽的炫目,以及多機位的捕捉與音樂的喧囂之中,制作者誤將媒介手段當做傳播內容本身。因此,我們今后必須讓音樂的內容價值重新成為影響觀眾的主體部分,提煉具有民族特色和當代內涵的特殊賣點,凝煉內容獨特的原創性節目形式,而非本末倒置去搞形式崇拜。音樂選秀節目要探索系統性和復制性兼備的精良制作模式。音樂選秀節目的結構要精巧縝密,節目“起承轉合”的流程應脈絡清晰并易于操作,節目的內容和形式應攜帶共通傳播價值,易于被不同地域和民族的觀眾主動接受并自覺踐行。(作者為太原師范學院影視藝術系主任)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