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知識產權支撐創新驅動戰略
知識產權是社會財富的重要來源,也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戰略資源。知識產權戰略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當下形成歷史性交匯,為知識產權戰略向縱深推進帶來了難得機遇。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需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形成國家創新體系,更需要推動知識產權戰略重心從保護向運用轉移,讓一切有利于自主創新的活力源泉充分涌流,建設知識產權強國。
知識產權制度是開發利用知識資源的基本制度。多年來,我國政府致力于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特別是近年來,深入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知識產權事業迎來空前發展,知識產權的數量和質量均有明顯提高。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統計數據,2013年我國以超過2萬件的專利申請總量排名世界第三;截至2012年上半年,我國商標注冊累計申請1053.6萬件,注冊717.5萬件,有效注冊609萬件,均居世界前列;與此同時,我國的科技進步貢獻率與創新力指數顯著提升,企業創新取得長足進步。
但我國還不是知識產權強國。衡量一個國家是否是知識產權強國,主要看知識產權的質量,特別是知識產權運用、轉化情況,即科技成果轉化率、產業化率,帶來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效益,以及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助益等。知識產權總體運用水平不高,缺乏具有戰略意義的開創性專利成果,特別是知識產權的運用存在短板,是我國目前面臨的突出問題。要改變這一現狀,我國的知識產權戰略重心應盡快從保護向運用轉移。獲取知識產權、保護知識產權不是最終目的,要讓知識產權轉化成為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轉化為國家的核心競爭力,促進經濟社會的永續發展。知識產權的價值在于運用。知識產權只有通過運用,才能實現其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對接,激發財富創造,進而推動創新發展。知識產權戰略的實施要做到保護和應用并重,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實現突破。
明確科技成果歸屬。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2012年調查顯示,有不少高校的很多專利未被實施利用,成為“沉睡”的專利。科技成果權屬及收益分配模糊不清,沒有真正建立成果轉化的市場導向機制,是其中的重要原因。應進一步明確高校與科研院所在技術市場中的主體地位,賦予充分的職務科技成果處置權和收益權;引導激勵科研人員面向發展需求與生產實踐,研發、轉化科技成果;改革科研考評機制,將科研成果轉化納入科研考核指標;大力推進重大科技項目轉化,通過若干重大產業創新發展工程和應用示范工程,積極推進下一代互聯網規模運用等方面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成果的產品化、商品化和產業化。
健全知識產權投融資體系。對廣大科技型中小企業而言,常面臨由于科技創新的高風險性而導致的信貸融資困難,面臨由于資本市場的高準入門檻使直接融資無望而導致的資金困局。改善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條件、完善風險投資機制,知識產權投融資不啻為一條融資新渠道。從長遠來看,知識產權投融資商業化、常態化是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目前,國家有關部門正在全國范圍內聯合搭建知識產權投融資服務平臺,創新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評估及流轉的管理機制,鼓勵和引導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和各類擔保機構開展多種模式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業務。
推動知識產權國際化。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背景下,知識產權制度呈現出趨同化與一體化特征,知識產權國際化成為一種明顯特征。知識產權國際化,既要考慮現實利益,又要有超前眼光;既要遵循國際公約規定,也要保障本國利益。在這方面,我國目前還存在國際化水平不高等問題,在知識產權損害賠償領域,知識產權協定倡行的無過錯責任歸責原則尚未確立。應積極推進知識產權法修改工作,強化知識產權行政執法工作,深入開展知識產權維權行動,打擊網絡侵權盜版等行為。
(作者為中國知識產權法學研究會副會長)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