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建筑遺產保護不再“厚古薄今”
不久前,中國文物學會20世紀建筑遺產委員會在北京成立,中國近現代建筑保護從此有了專家團隊。在職能定位方面,委員會將致力于提升社會各界保護20世紀建筑遺產的意識,探索近現代建筑遺產保護方法和合理利用方案。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在成立大會上表示,20世紀建筑遺產保護是兼具社會價值和歷史意義的文化保護工程,也是為子孫后代造福、守住鄉愁的人文實踐工程。
長期以來,中國文化遺產保護領域都存在“厚古薄今”的傾向——那些擁有數百年歷史的古建筑被視為珍寶,相對年輕的近現代建筑遺產的價值則普遍被低估和忽略。由于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大量建造于20世紀的名人故居、橋梁、學校、廠房等,都在城市化建設的浪潮中被拆毀了。20世紀建筑遺產委員會的成立,給那些“幸存”的遺產帶來了福音,也勢必有助于扭轉“厚古薄今”的格局。
20世紀是人類文明進程中變化最快的時代,也是中國從傳統農業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跨越的歷史時期,這期間的各類建筑是中華民族百年歷史巨變的生動實證,具有非常重要的美學價值和歷史價值。文化的發展演變是一條完整的鏈條,如果我們不將20世紀那些獨具特色的珍貴建筑遺產保護好,它們所承載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元素必然會受到損失,我們也將無法留給后代子孫完整的歷史拼圖。
從現實來看,20世紀建筑遺產保護工作,主要面臨以下幾方面困境:其一,公眾對近現代建筑作為文化遺產的認知不足,沒將它們與那些古老、傳統的建筑遺產置于同等的地位;其二,缺乏法律保障,在目前受法律保護的建筑遺產中,20世紀建筑遺產所占比例很小,有很多重要建筑遺產未被列入文保單位;其三,20世紀建筑遺產的材料與傳統建筑有差別,在保護和維修方面的經驗相對不足。
此外很重要的一點是,眾多20世紀建筑遺產都屬于正在使用的“動態遺產”,由于不具有保護建筑的合法身份,經常發生產權人或使用者為滿足當前需要加以變動的情形,致使其整體風格遭到嚴重破壞。在舊城改造和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人們對這些文化財富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讓許多建筑遺產都變成了“短命建筑”。
在中國歷史尤其近代史上,很多凝聚著先人智慧與文化記憶的老建筑,都消失在了歷史煙塵之中,這給如今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留下了巨大遺憾。殷鑒不遠,20世紀建筑遺產保護工作切勿重蹈覆轍。那些有幾十年歷史的建筑雖然離我們生活的時代很近,但如果不未雨綢繆地對它們進行保護,一旦被毀壞將難以復原。
我們欣喜地看到,剛剛成立的20世紀建筑遺產委員會,已經計劃建立更加科學的文化遺產價值評估體系和篩選辦法,并將為各類20世紀建筑遺產登記造冊,以及根據保存情況劃分風險等級和制定保護方案。這將使得20世紀建筑遺產保護工作進入制度化、系統化的軌道,并促使相關職能部門從國家戰略的高度給予建筑遺產保護應有的重視;同時,這也將為建筑遺產保護創造更好的氛圍。
同樣值得期待的是,20世紀建筑遺產委員會主張對近現代建筑遺產實施合理利用,實質上給城市文化遺存保護工作找到了一條更寬廣的路徑。這一理念,與加拿大建筑師菲利普·哥德斯密斯所說的“對老建筑最有意義的保護是找到它再利用的方式”,顯然是一致的。像南京1912酒吧街、北京798藝術區那樣,不再將文化遺產保護窄化為“封存”,而是將保護的理念貫穿于創造性的“再利用”之中,非但不會減損建筑中的歷史信息,反而會讓建筑遺產成為城市文化名片。
(編輯:黃遠)
· | 令人驚嘆的入口設計 |
· | 《建筑十書》的意義 |
· | 香港展出亞洲地區首個建筑藏品系列 |
· | 透過百年“嘉庚建筑”看一位華僑的愛國興學理想 |
· | 潘翼:扎根與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