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廣西文化和旅游廳、廣西文聯聯合主辦,廣西雜協、廣西雜技團聯合承辦的第六屆廣西雜技魔術展演在廣西文化藝術中心舉辦。本屆展演匯集全區專業院團、文化單位的15個精品力作,涵蓋雜技與魔術兩大類別,集中呈現了近年來廣西雜技與魔術創新實踐的成果,以舞臺藝術的形式講述廣西故事,推進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書寫時代新風貌。
非遺傳承與民族精神的
舞臺演繹
立足本土文化、挖掘地方特色是當代雜技創作、發展的重要路徑。近年來,廣西雜技以地域文化為本位,對當地文化基因進行深度挖掘與詮釋,將英雄故事、民族傳說、非遺技藝等融入雜技表演,輔以戲劇、音樂、舞蹈、武術等多種藝術媒介進行現代表達,形成了以《英雄虎膽》《百越稻盛》《漓歌情》為代表的系列劇目。本屆展演諸多節目體現出對廣西文化根脈的追尋,通過提取非遺技藝、器物、民俗儀式等獨特文化符號,將其融入雜技魔術表演,表達了廣西人民團結奮斗、勤勞勇敢、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
《幡起龍鳳祥-中幡》將非遺中幡技藝與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龍鳳圖騰結合,通過頂幡、拋幡、托幡等高難度技巧的展演,在幡影翻飛中呈現出極具儀式性的民俗場景、傳遞出集體祈愿的愿景,彰顯了非遺技藝在當代舞臺的創新活力。《塑?心陶-雙層柔術》以欽州的國家級非遺坭興陶的燒制技藝為靈感,通過身體的扭曲、折疊、延展等肢體語言,具象化揉泥、拉坯、修坯、雕刻等制陶工藝流程,展現出雜技技藝與工藝美學、匠心精神的交融。《火之靈·翔鷺鼓鳴》節選自音舞雜技劇《漓歌情》,該劇歷時兩年創作而成,雜技演員在轉動的銅鼓道具與光影流轉中跳躍、攀爬、旋轉、倒掛,講述壯族先人鑄造銅鼓、求雨祈福的故事。《花山傳人-女子造型》以世界文化遺產花山巖畫為靈感,通過女子柔術造型巧妙再現花山巖畫圖騰,花山巖畫的粗獷、古樸與柔術的細膩、堅韌融合,展現著壯族先民古駱越人奮斗不息的民族精神。魔術《錦繡壯鄉》將壯錦、繡球等民族元素貫穿始終,以變化莫測的手法展現壯錦圓盤的一變多、小變大、大小交替、消失與重現,呈現出極具民族風情與奇幻色彩的精彩表演。魔術《我在六堡等你來》以梧州六堡茶文化為背景,展示色彩絢麗的變傘魔術、轉毯技巧。雜技與魔術節目對在地文化基因的舞臺演繹,不僅為高難度的技巧展演注入了文化意蘊,更通過技藝的文化敘事推動著地域文化、民族文脈的傳承與創新。
時代精神與個體情感的
舞臺言說
隨著社會文化與審美取向的變遷而持續探索,雜技在技藝的展現中觀照現實,與社會語境建立意義連結,既有對當代中國價值內核的書寫、對時代精神的傳達,也有對個體情感的微觀體察,形成了既有“難度”又有“溫度”的舞臺風貌。本屆展演通過對個體故事的講述、個人情感的細膩呈現,形成了技藝與現實的互文,勾勒出時代的精神氣質。
《追夢少年-地圈》將傳統地圈技巧與青少年成長故事結合,通過高難度地圈翻越技巧,隱喻著當代青年人突破困境、奮力逐夢的精氣神。《鳶尾花-男女皮條》以象征浪漫、愛情的鳶尾花為意象,通過高空皮條的高難度技巧,展現當代青年人對自由愛情的追求。《歲月童行-對頂》通過對頂技藝與情節敘事,講述雜技人練功的艱辛,挖掘雜技藝人的奮斗精神,表達了對雜技藝人的敬意與對雜技藝術傳承發展的思考。魔術《故鄉》從日記本開啟對故鄉的回憶,在虛虛實實中將時光的流逝與對故鄉的懷念娓娓道來,整場表演節奏舒緩,溫情流動。魔術《警察的故事》通過撲克牌的變換,彰顯了警察群體的職業精神與愛國主義精神,是現實題材在魔術領域的創新實踐。
融合國風的舞臺跨界
雜技藝術作為舞臺藝術的一種,其與文化傳統、當代審美相融合的趨勢愈發明顯。通過高難技藝、舞臺技術并賦予情感、思想與審美價值,能實現技術性與藝術性的結合,創造出技藝精湛、內涵豐富的舞臺精品。本屆展演作品既展現了高超的技藝水平,又通過國風元素的創新運用賦予其文化內涵與審美價值。
《天地行-軟鋼絲》在軟鋼絲表演中融入太極元素、群體武術,營造了“險”與“穩”、“力”與“美”的審美空間,演繹了剛柔相濟、動靜協調、身心平衡的東方智慧。《狼兵躍影-抖杠》以抖杠技巧與古壯拳的融合演繹了“廣西狼兵”保家衛國的戰斗場景,盡顯剛健與英勇。《俠光掠影-桌技》以四方桌及長凳為道具,借助倒立、翻跳、對手頂等技巧,營造出一個刀光劍影、敢于較量的詩意化國風武俠世界。魔術《太極》將太極陰陽平衡的中國傳統哲學融入魔術表演,通過道具的變換、動作的張弛,展現出剛柔相濟的美感。這些作品將傳統文化與當代審美相結合,實現雜技的創造性表達,進一步滿足觀眾對“美”、對精神文化的需求。
顯然,廣西雜技在長期發展中深耕本土文化資源,從坭興陶到壯錦,從“狼兵”精神到花山巖畫,廣西文化形象的建構逐漸立體與豐滿;極具民族元素的劇目又能以敏銳的文化自覺與時代意識,將雜技融入社會生活的發展肌理中,與時代進行對話。傳統雜技技藝融入現代審美語境,借助現代藝術編創理念與紗幕投影等舞臺技術,在助推雜技魔術表演的戲劇化、審美化的同時,實現對雜技藝術在當代的創造性表達。每三年一屆的廣西雜技魔術展演,一方面展現了廣西雜技魔術的創新成果,另一方面又以賽事的形式帶動雜技魔術人才的培養,推動全區雜技魔術創作水平的整體提升。同時,通過展演,讓更多觀眾享受炫技與魔幻的視聽盛宴。未來,廣西雜技魔術將進一步拓寬傳統技藝的表現邊界,在文化傳承與現代轉化中創造更多藝術精品。
董迎春系廣西民族大學教授,李丹系廣西民族大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