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非遺數字化保護工程(一期)項目今日驗收展示
為促進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工作開展,更好展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工程(一期)”項目建設成果,在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的指導和大力支持下,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工程(一期)”項目驗收展示會于12月25日在中國藝術研究院隆重舉行。
文化部副部長、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王文章,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司長馬文輝,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郵電大學校長方濱興,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部際聯席會議成員單位負責同志,以及十三個省市文化廳(局)的負責同志,文化部相關司局負責人,中國藝術研究院領導,非遺保護及信息技術方面的專家學者等120余人參加了此次大會。
近年來,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碩果累累,成效顯著。隨著保護工作的不斷深入,尤其在當今科技迅猛發展的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傳統保護方式與時俱進的要求已日益強烈。今年6月正式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明確指出:“文化主管部門應當全面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關情況,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及相關數據庫。”這是國家第一次在法律層面明確了開展非遺數字化保護的必要性。為盡快建立國家級數字化保護工作體系和數字化保護標準規范體系,在全國范圍內加快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工作,全面提升非遺保護工作水平,文化部于2010年10月啟動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工程”,委托中國藝術研究院承擔建設任務。這項文化與科技相結合的創新工程,旨在前期工作基礎上,通過先進成熟的數字信息技術,使我國大量珍貴、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真實、系統、全面地記錄,更加有效地保護、傳承和發揚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現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該工程作為文化部“十二五”時期規劃項目,將按工程整體規劃,分階段逐步實施。
2011年開展建設的“一期”項目,以全面推動“中國非遺數字化保護工程”為根本宗旨,是對非遺數字化保護運行方法和工作模式進行的初步探索和嘗試。在文化部領導的高度重視及相關司局的大力支持下,“一期”項目已于2011年5月底正式投入建設。工作團隊以傳統戲劇、傳統美術、傳統技藝三個門類的專家為核心,結合信息技術方面專業力量,多次深入地方調研,綜合聽取了專家學者、非遺從業者、非遺保護工作者等多方面意見和建議,保證規劃方案及項目實施過程的科學性、有效性和可行性。本次會議驗收展示的“一期”項目建設成果主要涵蓋三方面內容:一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資源數據庫及專題數據庫開發應用;二為秦腔、高密撲灰年畫、徽派傳統民居營造技藝三個國家級非遺名錄試點項目的數字化資源采集及專題展示;三為傳統美術、傳統戲劇、傳統技藝(營造技藝)三大門類的數字化標準規范草案制定。其中,包含3項基礎類標準和4項業務類標準及工作規范在內的工程數字化標準規范的初步制定,將進一步推動并促進今后我國的非遺數字化保護工作在統一標準規范和科學工作機制下合理有序開展。
驗收展示會上,中國藝術研究院就本年度開展的工程“一期”項目建設情況向參會領導和來賓進行了詳細的工作匯報和生動的成果展示。工程技術專家委員會組長、北京郵電大學校長方濱興代表項目驗收組專家宣讀了項目驗收報告。文化部非遺司司長馬文輝在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并對工程下一步工作做出了指示。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院長莊越挺代表工程顧問——中國工程院常務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潘云鶴宣讀了賀信。會議最后播放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宣傳片,使與會人員對“非遺數字化保護”這一概念有了更加直觀和深入的理解。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工程”自啟動以來,一直得到文化部領導的高度重視,2011年“一期”項目的建設開展,不僅為下一步全面實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工程”奠定了重要基礎,更為今后在全國范圍內推動并指導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工作積累了寶貴經驗。據悉,明年中國藝術研究院將在今年已建成果基礎上,按照“十二五”時期“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工程”總體規劃,繼續深入開展此項工作。
(編輯:孫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