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行漸遠的年文化
“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嗎?”1月19日那天,筆者問身邊幾個朋友。“不知道,今天是什么節啊?”朋友們大多一臉茫然。“我知道,今天是星期六,不用上學。”旁邊友人的小孩忽然冒出一句,令人啼笑皆非。其實,那天是農歷的十二月初八,中國傳統的“臘八節”。
記憶中,我們的祖輩、父輩都曾將臘月過得有滋有味,而臘月的那些傳統習俗也成為我們兒時的期盼。
臘月里會有一個清晨,家里的燈早早就點亮了,隔壁村請來的師傅在門口擺弄著工具,父母交待幾個孩子先待在房間里別出來。不久,門外傳來幾聲豬叫。等父母喚我們出去時,呆在豬圈里的那頭豬已成了“份子”。四五份兩三斤的夾心肉是要送給要好鄰里的;豬頭、“腿腕子”是大年三十要用的;其余的做成腌肉,要吃上一年。
臘月里會有一個晚上,家里很熱鬧,姑姨嬸娘、表兄表妹齊聚一堂。大人們或在堂屋里幫忙,或在灶頭燒火;小孩子們圍著正在切麻糖的師傅,盯著每次剛切出的麻糖,搶著嘗鮮,淘氣的小孩兒偷偷將手指伸到鍋里去沾粘稠的糖水,結果被燙得齜牙咧嘴。
臘月里會有一個午后,母親扎著圍裙,戴著帽子、袖套和口罩,先用舊床單把箱柜遮住,又把臉盆架、縫紉機什么的搬到門外,而后就把笤帚綁在竹竿上,對著天花板上的蜘蛛網、門梁上的灰塵開戰……
很多人對這些片段應該不陌生,回想起小時候家里忙得“雞飛狗跳”的情景,還真是溫馨。
聽老一輩人講過,切糖、殺豬、釀酒是筆者家鄉浙江義烏的農家“三樂”。以切糖為例,它也叫切麻糖,又稱“年糖”。按義烏風俗,每年臘月,很多人家都會用米、粟、花生、豆、芝麻等加以烘炒,然后拌上調煮的紅糖,制成凍米糖、粟米糖、芝麻糖、花生糖等多種“年糖”,年年如此,代代相傳。這是迎新年除舊歲的一種標志,也是莊稼人一年辛勤勞動的成果,為新春佳節增添食品花樣。此外,義烏的臘月習俗還有“撣塵”“謝年”等。不過,義烏很多地方的風俗習慣也不一樣,像赤岸鎮一帶很少有喝臘八粥的習俗,但很時興臘月“做酒”;廿三里方向的村民熱衷年前切麻糖,佛堂鎮這邊的家庭主婦則喜歡自己做香腸。
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大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各種娛樂、消遣的方式也越來越多,不知不覺中年味淡了,很多傳統的習俗也漸行漸遠了。不知到了我們的下一代,那些傳統的民俗還能剩下多少。最讓人郁悶的是,就連這些擔心,因為說得太多,好像也早已讓人麻木不仁了。其實“洋”盛也好,“網”興也罷,這些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土”衰。傳統的節日和習俗是保持人們文化認同感的重要載體,要維護和發揚好這些古老的傳統,一味埋怨外敵的入侵是不可取的。只有不斷發掘傳統文化的內涵,尋找新載體,讓更多的人了解內在的文化淵源,才能把那些悠久的文化精髓傳承下去。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