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園撒下非遺傳承的種子
北京市中關村中學體育文化節開幕式上精彩的舞龍表演
北京市中關村中學京劇團參加《海淀之光——海淀金帆藝術團文藝晚會》
近年來,隨著非遺保護工作的開展,非遺在素質教育中的意義不斷地被發掘,越來越多的非遺項目走進了中小學校園。然而,如何才能讓非遺的種子在校園落地生根成了不可回避的問題。熱熱鬧鬧地辦一場非遺展演,風風火火地搞一次非遺體驗,這樣送進校園的“非遺大餐”,難免會讓毫無準備的孩子們“消化不良”。非遺進校園應如何從打“運動戰”變為“陣地戰”,非遺應該以怎樣的方式扎根中小學校園?近日,在由北京市中關村中學主辦的“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校園傳承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課題中期總結會上,該校總結了他們將非遺與教育相結合的實踐路徑,事實證明通過一年多潤物無聲的非遺推廣工作,非遺的種子已播撒在該校學生的心里。
學科滲透、課程選修,喚醒非遺保護意識
一年前,中關村中學在全校范圍內曾經做過一次關于學生對非遺了解程度的摸底調查,結果令人擔憂:僅有少量學生知道自己的歷史書中有哪些知識與非遺有關;超過1/4的學生對于非遺傳承不關心,認為無所謂;1/4的學生表示不愿意參加學校組織的非遺活動,其原因是對非遺不了解、沒時間,或者不感興趣。這一結果讓老師們感到普及非遺知識、開展非遺教育的必要性與緊迫性,在校長邢筱萍的帶領下,中關村中學參加了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傳承研究”的研究,形成了“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校園傳承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的課題研究方向,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傳承納入了學校的課程體系。
“中學階段是人們對于傳統歷史文化知識形成心理認知的重要時期,中學歷史學科中包含了眾多傳統文化的內容,可以說中學的歷史課堂是非遺校園傳承教育中比較直接、重要的載體。”初中歷史組教師何翠明告訴記者,“我們以學科滲透的形式來強化和普及非遺知識,歷史組的老師們集中討論、梳理篩查了初、高中歷史課程中所涉及的非遺元素,在日常的教學中,對這部分內容加以特別的強調,同時組織開展豐富的輔助教學活動,如風俗知識競賽、非遺實地尋訪等。”除了必修課的學習,中關村中學還專門開設了介紹傳統民俗、傳統美術等內容的校本選修課程,從而讓學生能夠更加系統、深入地了解非遺知識。
“外人得君如似珍寶,國人覺君不屑一顧。吾惆悵兮啊心揪揪,皮影皮影心碎心碎。”這是初中一年級李瑩同學的有感而發。在歷史課上同學們觀看了皮影戲表演的視頻,又了解到當前皮影戲傳承發展的困境后,許多同學都表示應該學習和保護好皮影戲,不能讓這門藝術失傳。
社團活動、文化欣賞,提供傳承發展平臺
午休時分,中關村中學初中樓的學生活動平臺,不時會傳來西皮二黃的聲腔,那是學生們在學唱京劇,聲音雖顯稚嫩,卻別有一番味道,仔細打聽原來是該校京劇團的同學們在排練。走廊盡頭有幾位同學在練身段,初中二年級的郭一佳顯得格外投入。與團里其他的同學不同,在加入京劇團前,郭一佳從來沒有學過京劇。“之前,我覺得京劇是一種很神奇的東西,不太明白為什么能唱得出那樣的調子,直到加入這個團體,我才明白原來這些都來自不懈的努力。”因為擔心練京劇會影響學習,郭一佳的父親幾次讓她退出這個社團,但都被郭一佳拒絕了。“郭一佳非常珍惜參加校京劇團的機會,去年她沒有缺席過一次排練,如今她可以唱《貴妃醉酒》等好幾個唱段,扇子功、走臺步等基本功也都練得有模有樣。另外,我發現她學習抓得更緊了,學習成績十分穩定。”京劇團指導老師柴麗玲說。據悉,目前中關村中學有舞龍、空竹、民樂等5個非遺社團。為了保證師資質量,社團的指導老師有些是學校招收的專業老師,有些則接受過相關的專業培訓。
另外,每天下午上課前,學生們會準時打開電視收看學校自辦的5分鐘《多元文化欣賞》節目,該節目至今已播放1000多集,并從去年開始逐漸將主題聚焦非遺,從京劇、昆曲到古琴、紫砂,從廟會、社火到中秋、七夕,非遺特輯受到了學生的普遍歡迎。校文化工作室的負責人李勝娟說:“播放非遺專題節目的初衷是希望學生能夠在日常的點滴積累中感受非遺的獨特魅力,在他們的心里埋下非遺的種子。”潤物于無聲之間,讀初一的王澤利同學對非遺專題節目情有獨鐘:“這個節目讓我對非遺著了迷,去年暑假父母帶我去福州旅游,在三坊七巷我遇到一個人挑著擔子賣畬族的烏飯,本來我沒想買的,但聽說是非遺食品,就特意買了一份嘗嘗,還和賣家聊了好久,向他請教烏飯的做法。”
關注文化、發展特長,讓非遺的種子生根發芽
2012年,中關村中學的各個非遺社團表現突出,武術隊獲北京市中小學武術比賽初中組、高中組團體冠軍;舞龍項目獲“全國陽光體育運動優秀案例”一等獎;京劇團在第三屆“國戲杯”學生戲曲大賽中,參賽劇目《借扇》獲集體一等獎。此外,從近期該校發放的“非遺校園傳承實施情況”的問卷調查結果來看,現在學生們無論是對非遺的了解程度,還是對非遺的關注度都要比剛入學的新生高,而且有許多學生還主動建議學校邀請傳承人進校園現場展示技藝、設立非遺校園傳承日、組織非遺專題活動等。
“一年來,非遺校園傳承的實踐不但使孩子們更加關注傳統文化,而且增強了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責任心,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養,學校也總結了許多成功的經驗和做法。”邢筱萍說,“即使一年后我們的課題研究結題了,非遺傳承教育的工作仍將成為我校的一項常態化工作繼續做下去。”
在此次課題中期總結會上,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傳承基金執行理事長黃儉表示:“非遺進校園的初衷是普及傳統文化,而如何真正實現非遺‘進校園、進課程、進課堂’,不把非遺當做負擔,不為了進校園而做非遺,值得我們的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北京市中關村中學在學科中滲透非遺的知識、在社團活動中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潛能、提升非遺校園傳承教育水平的做法是非常有益、有效的實踐。”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