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伯岱達斡爾族民歌的傳承保護之路
讓民族風情在歌聲中傳揚
——罕伯岱達斡爾族民歌的傳承保護之路
罕伯岱村民在演唱民歌
“光陰似箭你已經長到了18歲,離開父母就要嫁到婆家去。到那里要尊敬老人懂禮節,和同輩人要笑口常開和諧歡聚。”這是一首流傳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富拉爾基區罕伯岱村的達斡爾族民歌,不但曲調優美,歌詞也生動感人。然而這一流傳了300多年的民歌,一度面臨人亡歌息的境地。近年來,當地政府和非遺保護工作者為了保護和發展這一鮮活的少數民族藝術,他們一方面深入鄉村進行搶救性挖掘,一方面通過宣傳和開培訓班等方式予以傳播和推廣,以期讓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能夠像達斡爾族人民現在的生活一樣越來越好,世代傳唱。
會說達斡爾語的村民不足百人
據史料記載,清順治年間,沙俄大舉入侵我國黑龍江省,居住在嫩江北岸的達斡爾族人大量遷徙到富拉爾基地區,在現在的罕伯岱村形成聚集村落。在達斡爾語中,達斡爾是開拓者的意思,居住在這里的達斡爾族祖先不僅開拓了本民族的生存家園,也創作了許多頗具民族風情的歌曲。
與其他地區的達斡爾族民歌相比,罕伯岱達斡爾族民歌的節奏更加鮮明,音調更加熱情奔放、柔婉多變,歌詞大量運用比喻、對比、夸張等修辭方式,通過反復詠唱,訴說罕伯岱達斡爾族人民豐富的內心情感。這些民歌通常是在野外生產勞動間隙創作演唱、即興填詞,并與舞蹈融為一體,充分體現了達斡爾族人民純樸、豪放、勇敢、堅強的性格。2008年,罕伯岱達斡爾族民歌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達斡爾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因此民歌的傳承只能靠口耳相傳。罕伯岱村是我國最大的達斡爾族聚居區,現有達斡爾族人口2000余人,然而會說達斡爾語言的村民已不足百人,多數年輕人只能說上只言片語。能夠自如演唱民歌的人也不超過20人,且平均年齡都在60歲以上。專家們認為,語言問題成了罕伯岱達斡爾族民歌傳承的絆腳石。
帶著燒酒訪民歌
為使罕伯岱達斡爾族民歌之花能夠盛放,富拉爾基區區委、區政府和區文廣體育旅游局給予了很大的支持,成立了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對罕伯岱達斡爾族民歌做了深入的調查走訪。
富拉爾基區文聯主席、區文廣體育旅游局原局長張書君和富拉爾基區文化館副館長李國良不辭辛苦,深入民間進行走訪。可是,在工作開展之初,村民們并沒有意識到此項工作的意義,并不十分配合。于是張書君和李國良就采取先交朋友后采風的方式,自掏腰包,拎上燒酒、熟食、小禮物,一趟趟往村民家跑。常常一待就是一天,幾乎“長”在村民家里。
李國良請村民郭德財幫助,將會唱民歌的老人家聚在一起,喝酒聊天。李國良說:“飯菜一擺上,酒一喝開,達斡爾族人性格中豪爽的一面就顯現出來了,興起時他們就邊唱邊跳,而我就趴在坑頭上唰唰地記錄。”因為語言不通,而且村民們對有些歌詞的記憶也比較模糊,張書君和李國良二人必須一個字一個字地摳準翻譯,還必須保持達斡爾族民歌的原創風格,難度可謂不小。但事在人為,通過對民歌曲目的積極搜集,目前已整理出罕伯岱達斡爾族民歌經典曲目30首,而且《罕伯岱達斡爾族傳統民歌》也將于明年出版。通過對民歌的整理挖掘,張書君感觸頗多:“真沒想到在我們生活的地方還有這樣豐富的達斡爾族民歌。一個村子,能原創出這樣鮮活有特色的作品,真是不可思議。想到這兒,我就恨自己為什么沒早一點兒開始挖掘這些寶貝。”
培養更多的民歌傳承人
在積極收集整理民歌曲目的同時,富拉爾基區還積極推進對民歌的宣傳工作,省區市電視臺都專門為罕伯岱達斡爾族民歌拍攝了專題片,并在全省范圍內播放,使得當地的群眾對這一項目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認識,民眾參與保護的熱情也逐漸提高。
在當地政府和相關部門的積極推動下,許多村民開始自發地加入到傳承和保護罕伯岱達斡爾族民歌的隊伍中。以罕伯岱達斡爾族民歌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莫金忠為首的幾位老人自發地向村里的中青年人及學校里的達斡爾族學生傳授民歌。莫金忠的三女兒莫雪銀也經常和姐姐在村里教族人唱歌。莫金忠的外孫女鄂震也把傳承罕伯岱民歌視為己任,在姥爺的影響下改學音樂專業,現就讀于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專業,如今她已經掌握了20多首傳統罕伯岱達斡爾族民歌的演唱。
為了拯救這項民間藝術,讓其活態傳承,富拉爾基區文化館還舉辦了罕伯岱達斡爾族民歌傳承人培訓班,聘請莫金忠等為年輕的村民教授民歌。2011年4月,第一期民歌傳承培訓班啟動,共有70多名當地和周邊地區的村民報名,經過為期20天的培訓,90%的學員都順利畢業,有60多位村民可以自如地演唱10多首罕伯岱達斡爾族民歌。區文廣體育旅游局和當地政府還積極籌措資金為罕伯岱村建立了民歌傳習所,為村民們進一步學習和交流民歌提供了場地。在各方的努力下,罕伯岱達斡爾族民歌的傳承和振興有了生機。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