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大英博物館中的十大中國青銅器
1、青銅尊 可能來自于中國南部,湖南省。商朝,公元前13-12世紀。
青銅尊介紹:
這件儀式用的青銅酒器(尊)是由兩頭公羊支撐的壇子。商朝時,雖然中國南部借鑒中國北部的青銅鑄件技術和酒器制作方法,然而,南部的裝飾形態和風格與北部迥然不同。這件寫真的酒器物件是當地品味和選擇的范例。
羊角自由彎曲的公羊比饕餮或怪物的臉部更為逼真和形象。大部分的中國古代器皿都是用公羊裝飾的。它的制作很可能是首先鑄造羊角,然后再將它插入用于鑄造器皿其余部分的模具當中。
在中國南部,饕餮似乎不及在安陽(位于中國北部,河南省,公元前1300年左右是商朝的主要中心)那么重要,也許對于饕餮的了解也不及安陽。在這件青銅尊上有一只饕餮,它位于這件器皿的頸部下方。饕餮的眼睛和角清晰可見,但其他面部特征只是用一些線條描繪。
背景資料:
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數據表明,中國流失文物多達164萬件,被世界47家博物館收藏。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一個博物館,其收藏中國文物的歷史可追溯到1753年建館時期,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萬3千件,長期陳列的約有2000件。
大英博物館中國館
大英博物館的33號展廳是專門陳列中國文物的永久性展廳,與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和印度展廳一樣是該博物館僅有的幾個國別展廳之一。
該館收藏的中國文物囊括了中國整個藝術類別,一言以蔽之,遠古石器、商周青銅器、魏晉石佛經卷、唐宋書畫、明清瓷器等標刻著中國歷史上各個文化登峰造極的國寶在這里皆可見到,且可謂門類齊全,美不勝收。
2、青銅半兩錢 來自中國。秦國,公元前3世紀。
中國的圓形錢幣
在這枚錢幣上刻有“半兩”二字,“半”在洞的右邊,“兩”在左邊。半兩意為半盎司,是錢幣的重量。
在戰國時期(公元前475-221年),半兩幣是強大的秦國的通用貨幣。公元前221年,秦國獲得戰爭勝利,建立了新大秦帝國。秦始皇帝是統一中國的第一位皇帝,也是統一貨幣的第一位皇帝,他宣布半兩錢是整個大秦帝國的標準貨幣。
一些人認為半兩錢的形狀是一種象征。在中國古代,人們相信天圓地方。因此,在發行貨幣的時候,秦始皇帝認為自己直接連接著天與地。另一些人則認為半兩錢的形狀是根據生產工藝的需要而造。半兩錢被鑄進模具當中,在澆鑄后需要挫磨錢幣的邊緣。由于有這樣的方形孔,一整堆錢幣都可以穿在一根方形木棒上,可以同時對所有的錢幣進行挫邊。
3、青銅空首布錢幣 來自中國晉國。東周,公元前5世紀 (正面圖)
背面圖
中國的鏟形錢幣
這枚中國早期的鏟形錢幣形似鏟,其首中空,聳肩,尖足。早期的中國鏟形幣取相真實工具的形狀。鏟形錢幣和鏟具都是澆鑄到模具中制作的,但錢幣通常較小,所需的金屬比鏟具薄。為了解決關于鏟形錢幣在中國發展的爭論,科學家們近來已經分析了鏟具和最早的鏟形錢幣的金屬成分。他們發現用來制作鏟形錢幣的金屬與制作鏟具的金屬有很大的區別。
最早的鏟形錢幣是周國皇室發行的。公元前7世紀晚期,或6世紀早期,周國在地理上是“中央王國”。在三百年里,鄰近的大多數國家也發行了鏟形錢幣。鏟形幣的形狀、錢幣上的銘文和發現地使人們可能得知某些鏟形幣的特殊產地。有好幾百種不同的銘文,它們通常是某個地方的名字或鏟形幣的重量。這枚鏟形錢幣上沒有銘文。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