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幻的青春點燃魔術的希望
10月25日至27日,中國北京亞洲大學生魔術交流大會在華北電力大學舉行。為期3天的交流大會中,來自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韓國等亞洲多個國家和我國香港、臺灣地區的眾多選手分成近景組和舞臺組,角逐“金長城杯大學生獎”。魔術交流大會吸引了眾多目光,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魔術風。
隨著2009年演員劉謙在中央電視臺一夜成名,魔術走進了越來越多的人的視野,尤其是在青年人中的影響與日俱增。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著“魔”,他們成為推動魔術藝術發展的一支重要生力軍。
魔術社享有“特殊待遇”
李修宜是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2011級學生,也是此次比賽近景組唯一的女選手。鉆研魔術的女生本來就少,近景魔術尤其如此,以至于她在候場時每每被統計選手人數的工作人員漏數。“舞臺魔術可以發揮女生的一些舞蹈特長等等,但我覺得近景魔術也可以加入女生獨特的風格。”
李修宜從小就喜歡魔術,上高中以后慢慢有了一些研究,大學之后才開始真正花精力來學習魔術。自從萌生了參加本次比賽的想法,李修宜準備了半年,不斷地增刪修改、打磨創意。李修宜說:“現在觀眾對魔術的表演要求在不斷地提高,創意至關重要。”她的創意來源于生活。比賽中,她的指甲變色讓臺下觀眾連連稱奇,而后她又從紙牌中變出項鏈墜、手鐲、戒指,將自己美美地打扮了一番。最后將畫著衣服的卡片變成了絲巾,并將上面的服裝真正地穿在了自己的身上!這是因為一襲長發的她平時在梳妝時總覺得不夠方便,要是能把一切女生所需用品都變出來就好了!這就是她此次參賽作品的創意雛形。
李修宜的另一個身份是中國人民大學魔術社團的副社長,社團發展得相當不錯,骨干社員有20人左右,不久前的納新活動更是招進了150多個新社員。作為學校的十佳社團,魔術社享受了不少“特殊待遇”:在教學樓里有宣傳板,在涂鴉墻上也有一塊專屬之地,寫著“魔術無所不能”。
社團每周都有活動,教社員3個簡單的小魔術。每學期會邀請專業魔術師進行兩三場講座,對于這樣的進校園活動,魔術師通常都愿意配合。此外也會組織社員們去觀摩專業魔術表演、比賽,開闊眼界。今年是魔術社建社10周年,為此李修宜和社員們一直在籌備魔術晚會作為慶典。“2003年魔術還不太被大家了解,(當時)我們魔術社就成立了,一直到現在很不容易,我們應該把它好好辦下去。我希望以后每年都能舉辦一場魔術晚會,作為魔術社的保留活動。”
“社長強則社團強”
李修宜和其他愛好魔術的大學生有一個重要的學習途徑——中國高校魔術聯盟,聯盟有一個聽起來很酷的簡稱——“高魔”。“高魔”的前身叫做高校魔術同盟會,最初只是幾個大學的社長想要一起交流,后來逐步擴大到了更多的高校。按照聯盟理事王驥的說法,最初的發起人都是魔術的“狂熱愛好者”,也是魔術新生代中最早開始鉆研魔術、表演魔術的人。
“高魔”的辦公室在一個高層公寓中,一個大屋子供魔術愛好者交流、活動,小的辦公室供日常辦公。與“高魔”總部相距不遠的另一棟公寓里,是中國最早的魔術公司阿拉索魔術工作室,部分工作人員與“高魔”重合。商業經營與觀摩、組織策劃演出時培養的人脈都可以反哺社團工作。這種對魔術行業的專業性也吸引了政府有關部門,后者邀請“高魔”協辦各類比賽、活動。
“高魔”日常工作包括每周組織各社的社長、社團骨干交流管理經驗、切磋魔術技術;定期組織面向全體魔術愛好者的郊游聚會,增進彼此的感情;與中小學合作開展魔術興趣課;定期去孤兒院、養老院做公益活動;幫助社團組織高質量的魔術晚會等等。另一項重要的任務就是幫助各社團招新,尤其是在社團團長魔術基礎不是很好的情況下,“高魔”會邀請魔術師來團表演、幫忙迎新,并且幫助開展前幾期活動,將社團組織起來,之后還會培訓社長。
與此同時,“高魔”每年會主辦3場自己的魔術大會:新星杯、冠軍杯、歡樂谷精英魔術挑戰賽。而他們的主要負責人還會去參加、觀摩國內外魔術界的幾乎所有重要活動。
活動不可謂不多,但王驥覺得魔術社團的發展仍然有很多問題。首先,目前社團的發展仍然與社長的實力直接掛鉤,社長強則社團強,社長弱社團發展就比較低迷。第二,在大多數學校,魔術社團得到的支持不多。王驥舉例說:“比如交響樂團,受學校扶持;京劇團受老票友、老教授的支持。而新一代玩魔術的人最大的也不過二十五六歲,還沒有能力反哺社團。”第三,與北京相比,其他各省市的魔術社團發展并不景氣,廣東作為中國魔術發展最好的省份,但大多數演出仍然是賠本賺吆喝。
作為北京市委、市政府統一部署的20個文化創意產業功能區之一,北京市昌平區2012年提出以魔術為吸引點、塑造昌平文化創意產業品牌的思路。這對于推動魔術發展是極為有利的事情。“高魔”也期待著在政府的大力推動下,魔術能早日走上專業化人才培養、市場化經營的正軌。
種下魔術的種子
與李修宜小時候近乎閉門造車的學習環境相比,現在的青少年有了更多的學習魔術的途徑。胡金玲是全國魔術大賽最高獎項“金菊獎”得主,昌平區政府兩年前已與她的工作室展開合作,先后在城關小學等4所小學開設了魔術興趣課。
胡金玲的工作室從心理類、語言類、互動類、手法類等不同類別的魔術中挑選了10個適合入門的基礎魔術作為三至五年級學生的普及課。目前4所小學參加魔術興趣課的學生已經達到了200人。老師們從中挑選了31位學習程度比較好的孩子,組成了魔童藝術團,平時既可以參加昌平區電視臺的節目錄制,也會在老師的帶領下參加演出活動。
胡老師說,現在興趣課的魔術教學還沒有固定的授課內容,也沒有系統的體系劃分,這并不利于學生的持續學習。不過,教委支持師生們“走出去”,目前已經與美國的一所魔術學校達成意向,明年將向對方派出交換生。老師們將去學習對方的教學經驗,以期教學走向標準化方向。而學生也應該去感受一下國外的魔術學習氛圍。
另一個讓胡老師十分關切的問題就是活動場地。目前孩子們的魔術排練掛靠在少年宮,沒有一個專業場地進行排練,各種硬件與安全設施都不標準,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魔術表演的日常訓練。
與培養專業的魔術人才相比,家長們更為認可的是這門藝術對孩子全方位的鍛煉。練習魔術不僅需要學習一些科學小知識,還要注意形體形態。在發散孩子思維的同時,還可以提高孩子們的溝通、合作能力。
胡老師也不以培養專業魔術師為教學目標,而是希望不論他們今后從事什么行業,都能在孩子們心中埋下魔術的種子,是否發芽、開花、結果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們感受到了魔術的樂趣。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