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豐儺舞的變與不變
儺舞是農耕文化的產物,參與者都是農民,僅南豐就有3000多農民藝人,大多以自然村組合,大家和睦相處,平等相待。儺班管理模式有家族儺、村社儺、私家儺(古代丐儺性質)三種。如南豐三溪鄉石郵村的儺班人員嚴格按照進班時間先后排位,其中一人去世,則補充一人為八伯,大多數村莊儺班以家庭攤派或村民抽簽的形式決定跳儺舞人選。
儺是和人們的宗教信仰、勞動生活、傳統觀念、民俗活動緊密結合,具有鮮明的地域色彩,并在當地群眾中直接傳承的富有生命力的舞蹈形式。原生態儺舞的文化因素蘊藏在舞蹈的動態形象、表演程式、服飾、道具以及場地設置中,而且只有在特定環境下,通過儺儀、搜儺、行儺、跳儺的表演,這些文化因素及其生命力才能充分體現出來,使所有參與者潛移默化中接受傳統的浸潤。
上世紀90年代后,社會經濟迅速發展,電視機、VCD、錄音機、網絡相繼走進百姓生活,人們的審美傾向發生變化,老藝人相繼去世,年輕的一代外出打工,儺舞傳承一度呈低迷態勢。2006年,國務院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江西南豐跳儺、婺源儺舞、樂安儺舞、萍鄉湘東儺面具名列其中。隨著國家和各級政府加大非遺保護力度,南豐、萍鄉、萬載等地儺班出國交流次數增多,年輕人學習跳儺的熱情得到激發,儺舞的表演隊伍和陣容逐步擴大。
但問題仍不容忽視。南豐儺舞藝訣“笑晃頭、怒抖肩、腳勾手彎身段圓、指出訣、腕反彈、手腳同步順一邊”,概括起來便是:梗、拙、擰、傾、跺、甩、推、抖。儺舞的動作質量在當下的傳承過程中呈三種態勢:
一是簡化動作。儺舞動作古樸遒勁,作為民間舞蹈,表演時間可長可短,方向可跳八方也可跳四方,甚至可以跳兩方,速度可快可慢,有一定的隨意性。年長者跳儺舞難免體力不支,動作節奏、動作幅度會隨身體狀況有所增減。另外,如今村里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或念書,春節回家時間不長,對于非舞蹈專業的青年,三五天能夠學完一個角色動作已屬不易,表演時的丟三落四在所難免。如此種種必然造成動作上的簡化,新一代藝人藝術水平的普遍下降導致了南豐儺舞內部生態基因的萎縮。老藝人們也說,儺舞的表演方式雖然存在,但傳統儺舞已經丟失了許多精華,有些節目表面上看很熱鬧,實際上動作技巧和質量的偷工減料,使儺舞的觀賞性大打折扣,有許多的高難度的武術動作無法完成,像《關公對刀》《猴子爬桿》等一些武術技巧性強的節目就只剩下一個空殼了。
二是吸收新動作。民間舞蹈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自娛性、個性化,不同演員不同個性特點在表演中會不自覺展現出來,形成新的風格動作;在不同儺班的相互交流中,不少年輕儺舞演員不加思考地吸收其他儺班“好看好做”的動作,用在自己的表演中以“豐富本儺班表演”,由此易造成各儺班動作表演風格相同而失去自身特色。
三是隨意更改動作。一些儺班在對外文化交流中,當地文化機構常會請專業舞蹈演員對原生態儺舞進行加工編排,以期使儺舞“美化”,甚至進行新的“編創”,殊不知儺舞對中外學者的魅力正在于它的古樸。另外,許多儺班在參加對外演出時,為使儺班整齊好看氣派,簡單按照現代舞臺表演的需要進行統一制作,這種缺乏對儺舞服飾文化認識的“創新”擯棄了古制紅裳綠袍,使得儺舞服飾缺乏了歷史厚重感。
儺舞用一種特定的藝術方式再現了一個歷史與現實、神與人、神話世界與世俗世界融匯一體的文化景觀,它凝聚著人們的理想,規范著人們的行為,反映了人們與自然斗爭的意志和力量。儺舞是非物質的、活態的,很難讓它凝固不動。變異是需要的,但必須保持自我生態風格特征,否則就異化成其他藝術品種了。變與不變有其文化傳承的尺度。
“不變”,是指相對于傳承下來的儺舞的外部形態、表現形式、民風民韻而言沒有大的改變,遵循了傳統儺舞古樸、遒勁的形式特點。“變”的前提是,當今的現實生活甚至自然環境都在發生劇烈變化,從生活中吸收新的元素來豐富儺舞素材,挖掘已有的儺舞動作特點運用于儺舞創作,都是可以的。但“變”的極限是:尊重儺舞的肢體語言中所表現出的律動軌跡及文化心態。
(編輯:孫育田)
· | 嶺南寫真:湛江儺文化節承傳神奇儺舞 |
· | 拉丁舞舞者中令人擔憂的幾個問題 |
· | 山東農民藝人收徒續民間說唱“不了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