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特稿:2011年中國文化產業鏗鏘前行
保持去年的熱度和速度,2011年中國文化產業繼續鏗鏘前行;沿著去年快速發展的軌跡,2011年文化產業在六中全會的政策利好中,又創造了新的業績,更讓人們看到文化產業的勃勃生機。
1.政策引擎開足馬力
● 六中全會吹響發展號角
● 各部門扶持政策密集出臺
12月15日,股市六連陰,大盤跌破2200點,但光線傳媒、新華傳媒、天舟文化等15只文化產業股卻逆勢上揚,原因在于一個利好消息出臺——當天財政部公布了《關于繼續執行宣傳文化增值稅和營業稅優惠政策通知》,一些圖書和期刊執行增值稅100%先征后退的稅收優惠政策。
2011年,這樣的文化產業利好消息頻頻傳出。當然,最大的利好消息還是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定下“文化強國”的主旋律,進一步明確把文化產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提出了文化產業的頂層思路:構建結構合理、門類齊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創意、競爭力強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形成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完善管人管事管資產管導向相結合的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
六中全會后,文化產業成為名副其實的國家戰略,既是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支點,又是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更是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
在國家政策的感召下,2011年社會力量進入文化產業的熱情空前高漲,各個部門也對文化產業發展頻出實招,營造了良好發展環境:從2008年設立的文化產業專項基金,在2011年底已累計安排60億元,累計支持項目1000多個;今年7月成立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基金目標總規模為200億元,首期募集60億元,將助力推動文化產業的繁榮;商務部本著“扶優扶強”的原則,進一步完善支持文化產品和服務“走出去”,新修訂《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指導目錄》,支持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培育壯大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外向型文化企業和中介機構……
不管是六中全會綱領性的文件,還是各部門有針對性的扶持文件,都表明政策引擎開足馬力,讓今天的文化產業形成一種開放的發展格局,不再只是文化人的“產業”,不再只是文化部門的“獨角戲”:科技加入進來,提高文化產業的技術裝備水平,增強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金融參與進來,為文化產業破解“融資難”瓶頸;旅游融合進來,促進文化消費;制造業與文化相得益彰,提升中國制造的文化附加值……中國文化產業迎來黃金發展期。
音樂劇《媽媽咪呀!》中文版在北京、上海、廣州三地激情上演,叫好又叫座
2.市場內生力量傾情激發
● 深圳文博會交易額創新高,達1245.49億元
● 電影票房120億元新突破
● 鳳凰傳媒募集資金44.79億元,成最大的文化傳媒上市公司
● 動漫產業產值接近500億元
中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在2010年超過1萬億元,達到11052億元,2011年依然是個“豐收年”,影視、出版、發行、演出所帶來的文化消費活力迸發:
電影在去年突破100億元票房大關后,今年站上120億元的新臺階,平均每天新增銀幕超過8塊;
音樂劇《媽媽咪呀!》中文版購進版權,在北京、上海、廣州三地激情上演,到11月底已經上演141場,票房超過5500萬元,觀眾達16.5萬人次,既叫好又叫座;
收藏品市場上,徐悲鴻創作于1951年的《九州無事樂耕耘》,以2.668億元的成交價被買家收入囊中,刷新徐悲鴻作品成交世界紀錄,居中國藝術品秋拍單品成交價榜首……
增加文化消費總量,提高文化消費水平,讓文化市場釋放潛力,吸引并引導社會資本以多種形式投資文化產業——這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也充分體現出六中全會的精神“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的積極作用”。
文化不再只是具有唱唱跳跳、熱熱鬧鬧的單一娛樂功能,而融入到國民經濟和群眾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七屆深圳文博會更是中國文化產業的“集大成”——四天時間中吸引了1896家企業和機構來參展,總成交額達1245.49億元,比上一屆增加156.93億元,掀開了文博會歷史的嶄新篇章。
六中全會提出“發展文化產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滿足人民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要培育一批核心競爭力強的國有或國有控股大型文化企業或企業集團,在發展產業和繁榮市場方面發揮主導作用。”2011年,中國規模最大的文化傳媒類上市公司誕生:11月30日,鳳凰傳媒上市,募集資金44.79億元,超過去年中南傳媒42.3億元募集金額。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六中全會提出的“推進文化科技創新”,新產業、新業態迅猛發展,成為2011年文化產業發展的新亮點。以網絡游戲為例,截至2011年9月,經文化部門批準設立的經營性互聯網文化單位達到1560家,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14.4萬家,網絡游戲、網頁游戲、手機游戲用戶數量分別達到1.2億、1.17億和3500萬,中國網絡游戲市場規模已經接近400億元,動漫產業產值接近500億元……
第七屆深圳文博會掀開文博會歷史的新篇章,總成交金額達到1245.49億元。圖為文博會現場,演員與觀眾互動
3.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任重道遠
● 實體書店危機、主題公園降溫、文交所遇寒冬
● 文化產業在快速發展中,要理性和科學
6月風入松書店歇業、11月光合作用書店倒閉,此前還有第三極書局的關門,面對網上書店的沖擊,中國實體書店面臨生存危機,只淪為網上書店的“展廳”。實體書店必須提供網上書店所沒有的服務和內容,向著文化沙龍、書吧方向發展,以真實的人文氣息、以豐富的特色服務抵擋網購的低價。
2011年“遇冷”降溫的還有遍地開花的主題公園。8月5日,國家發改委、國土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發出《關于暫停新開工建設主題公園項目的通知》,該通知明確表示:至國家規范發展主題公園的具體政策出臺前,各地一律不得批準建設新的主題公園項目;已經辦理審批手續但尚未動工建設的項目,也不得開工建設。
此外,迎來“寒冬”的還有一哄而上的30多個文交所。11月24日,國務院發布《關于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切實防范金融風險的決定》,規定不得等額拆分、不得公開發行、不得連續交易的“三不”原則,一批不具資格、不合規范的文交所將被清理整頓。在文化和金融對接的征程中,防范市場風險、保持市場穩定、合法合規將是一道永遠并行的準則。
六中全會后,各地發展文化產業的熱情高漲,但2011年這些“冷”思考告訴我們——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任重道遠,文化產業在快速發展中,要保持理性的態度和科學的精神,“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按照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要求,推動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
(光明日報記者 張玉玲)
可愛的動漫形象創造產值接近500億元
制表:陳恒
鏈接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為中國文化建設描繪了宏偉藍圖。中國文化軟實力建設的自信,最重要的應體現為對中國文化根的尊重與揚棄、對中國文化魂的堅守和創新、對外國文化的包容和借鑒。
中國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曉明:如果說發展文化事業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起到引領作用,那么文化產業這一目標的實現,將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起到基礎作用。“十二五”期間文化產業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并達到2016年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目標,中國尚有很大發展空間。被壓抑的民眾文化消費需求需要得到充分釋放,這是中國文化產業大發展的基本依據。“十二五”時期,這個巨大的文化消費落差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近乎無限的想象空間。
中國傳媒大學校長蘇志武:十七屆六中全會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進一步表明“十二五”時期是文化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階段。現在,人民文化需求日益旺盛,與之相比,我國文化發展的總體水平還不高,文化產業的經濟貢獻還有待提高。這就迫切要求我們進一步加大文化建設的力度,加快文化發展的步伐,更好滿足人民的精神需求,豐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推動文化的傳承創新。
清華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當前文化產業發展面臨新形勢,現在是發展文化產業的最佳時機。文化產業由于能源、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少,附加值高這樣的特點,理所當然會成為轉變發展方式最理想選擇,因而文化發展的大好時機到了。“十二五”規劃提出,建立促進消費的長效體制機制,現在我們居民消費當中文化消費很少,我們可以預見隨著居民消費能力和消費觀念的變化,文化消費的比重會越來越重,這無疑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最佳時機之一。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研究員齊勇鋒:從2003年6月文化體制改革試點以來的近5年間,我國文化體制改革取得了積極進展。要按照“黨委領導、政府監管、行業自律、企事業文化單位依法運行”的改革目標,推動文化宏觀管理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大的潛在文化市場,如何使文化與市場機制有機結合,把極為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轉變為巨大的文化財富,需要我們進一步解放思想,遵循文化生產力的發展規律,通過體制機制創新,進行持續的改革和探索,為我國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創造良好的體制和政策環境。
楊亮整理
徐悲鴻創作于1951年的《九州無事樂耕耘》,拍出2.67億元的新高價,刷新其個人作品成交世界紀錄
(編輯:競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