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類“文化人”北京最緊缺 列入人才開發目錄
代表建議代表建議
市人大代表、市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劉牧雨:
文化產業發展急需法制補課
“近些年文化法制建設相對滯后,這與文化有較強的意識形態屬性有關,以往多靠行政手段進行管理。但文化在大發展大繁榮過程中,離開法制環境很容易出問題。”劉牧雨代表建議,推動文化立法,使得文化繁榮發展有法可依,依法加強管理。
他認為,本市應結合文化體制改革,抓緊制定北京市地方性條例法規,比如公共文化事業發展促進條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促進條例、知識產權保護促進條例、文化市場監管條例、互聯網管理條例等。“文化創新不妨借鑒中關村科技創新的經驗,中關村有《中關村科技園區條例》、《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條例》等地方性法規。”
市人大代表、北京工美集團總工藝師郭鳴:
職稱評審應新增工美設計專業
“人才隊伍是有梯次的,要有大師,也要有工藝師、制作師。”郭鳴說,除了要培養大師級的人物,在工藝美術行業,技能型人才極為缺乏。“但是大師帶徒弟終究是一種太過原始的方式,無法解決根本問題。”
據郭代表介紹,全市有市級工美大師160人左右,全國工美大師30余位,他們多是當年中央工藝美院、老工藝美術學校培養出來的。到上世紀70年代,琺瑯廠、地毯廠技校也培養了一批。而能稱得上“工藝美術師”的,全市也就一二百人,因為近二三十年行業不景氣,年輕人不愿學。目前北京僅有的一所工美專業的全國重點技校——工美技師學校,長期靠租地辦學。他建議由政府劃撥專門土地,成立集教學、科研、實訓為一體的工美技師學院,解決本市工藝美術人才斷層的頑疾。
與此同時,郭代表還建議在職稱評審時,對工藝美術系列專業增設“工藝美術產品設計”或“工藝美術設計”專業。他解釋說,工藝美術師系列是在約30年前設置的,包括服裝設計、裝潢設計、特藝設計(景泰藍、雕漆等)等6個專業。但現在很多工美設計專業的年輕人是學設計出身,并未進廠從某一工藝做起,在評審時選擇對口專業非常困難。加之工美行業在生產組織和方式、產品結構、跨行業融合滲透等方面也都變化甚大,急需對職稱評審系列進行調整。
市人大代表、北京市社科院管理研究所所長張耘:
公益性科研機構試點激勵機制
“公益性科研機構人員激勵不足,嚴重制約著哲學社科類人才的培養和使用。”張耘代表打了個比方,工業經濟的特征之一是以物質投入為核心,而北京已經進入知識創新時代,應該尊重知識產品的生產規律,提高文化科研人員的待遇水平。
張耘以所在的北京市社科院為例說:“六年來,院里共引進近100名博士,他們每人每月的工資收入才不到3000元,即使是正教授級別也才5000元出頭。”按現有的經費管理制度,項目科研經費不允許用來支付人員經費。“正常情況下,公益性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工資收入,只是高校教師的一半,也低于相應級別的公務員。”
張耘建議,在全市公益性科研機構選取試點單位,建立創新激勵機制,推動哲學社會科學更深層次的繁榮發展。
六類緊缺人才
{1} 外向型社會科學專家,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宣傳普及理論人才,經濟社會發展急需學科、重點學科等哲學社會科學專業人才;
{2} 數字出版、游戲動漫、版權保護、網絡信息服務等創意策劃專業人才;
{3} 文藝編導評論、戲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文化藝術專業人才;
{4} 文化企業管理、市場開發營銷、資本運作等文化產業經營管理專業人才;
{5} 文物保護、利用、展示、研究領域高級專業人才;
{6} 體育管理、休閑管理以及旅游、酒店等行業高級人才。
政府決策
實施文化名家領軍工程
去年年底,市委十屆十次全體會議通過了《關于發揮文化中心作用,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的意見》中,明確提出了“九大文化工程”,其中就有“實施文化名家領軍工程,建設首都文化人才高地”。
名家大師一方面要靠京城深厚的文化沃土培養造就。本市已經確定了“文化名家培養工程”,即培養聚集一批在人文和社科領域具有較高學術影響力和國際國內知名度的理論家、作家、藝術家、出版家、名編輯、名記者、名主持人,授予一批“文化大師”、“人民藝術家”等榮譽稱號,大幅提升北京文化軟實力和世界影響力。到2015年,由市委、市政府直接命名和聯系的名家大師達到300名左右。
另一方面,將通過“拿來主義”的方式啟動文化名家引進工程。市人社局引智處負責人介紹,本市自2003年即開始加大對文化事業、文化產業人才的引進力度,針對眾多文化門類建立了專家評審機制——文化創意人才認定委員會。今年,認定委員會將在此前的文學藝術、新聞出版、文物、廣播影視、體育五大門類的基礎上,增加廣告、會展、創意設計、文化旅游四個門類。這位負責人表示,認定委員會既接受用人單位的申請,也接受文化名家個人申請。考慮到傳統的學歷、職稱等量化標準可能不大適用于文化創新人才,評審會將以陳述業績等方式進行。
動漫設計納入職稱評審
從今年起,動漫游戲設計人員將納入本市職稱評審體系,獲得“官方認可”。市人社局專業技術人員管理處負責人表示,目前國家出臺的29個職稱系列中沒有“動漫游戲設計”這一新生專業,都是企業內部自封的“動漫設計師”。
按計劃,今年6月至7月本市將出臺評價辦法,將其列入“藝術類”,擬設置高、初、中三個等級,通過考試或者評審進行評價,頒發國家認可證書,納入全市激勵、表彰、資助體系。據悉,評價標準不會過分強調學歷,而是注重實操業績。據統計, 2010年全市動漫設計研發人員總量為2.1萬人,且還在快速擴大,已經成為專業技術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
-現狀
專業復合人才難求 企業叫渴
“‘文化’外延寬泛,政府發布的六類緊缺文化人才其實有一些與我們現有的行業分類是重合的。”前程無憂職場顧問王劍對《北京晨報》表示,比如酒店會展、手機互聯網、廣告傳媒等行業這些年的用工需求都在逐年走高。他認為,隨著利好政策的頻頻出臺,文化行業將在稅收、融資等扶持政策的刺激下出現用人井噴,不過專業復合型人才仍將成為企業的“座上賓”,供不應求。
所謂“文化產業”是一個交叉性學科,在歐洲主要是文化創意產業學,在北美幾乎沒有相應的一門獨立學科,一般設置在管理學科之下;而我國高校本科已有30多個和文化產業相關的專業方向,研究生階段則被設置在不同的一級學科下,比如新聞傳播、藝術學、文學、旅游、歷史、會展等。多位獵頭和人力資源服務商表示,北京當前最缺的文化創意產業人才主要是高端策劃人才、全球營銷人才、既懂經濟又懂文化甚至略通技術的復合型人才。企業為這樣的人才開出的年薪通常在15萬元以上,但卻常常有價無市。
至于“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宣傳普及理論人才,經濟社會發展急需學科、重點學科等哲學社會科學專業人才”、“文藝編導評論、戲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文化藝術專業人才”,王劍坦承以市場經濟為導向的企業對這兩類人才需求的確不多,主要是由機關事業單位通過公開招聘考錄的方式解決。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