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龍瑞彩 以物說史——近百件龍文物亮相首博
2012年適逢中國傳統的農歷龍年,作為龍的傳人,無論走到何處,我們都對傳統的中華龍文化有著與生俱來的認同感。翻開中國龍的歷史,其形象之多變令人目眩,千種姿態,萬般風流。龍見證了朝代更迭,龍的藝術發展變化透露了中國各時代的藝術面貌。龍的起源與演變歷史與中華民族緊密相連。
龍年春節前夕,首都博物館推出“祥龍瑞彩——博物館里過大年”展覽,延續了首都博物館每逢春節推出一個以生肖為題材的主題型展覽的傳統,更是在中國傳統農歷年的開年之際,為廣大觀眾奉上一場滲透著喜慶的文化大餐。展覽通過“龍的足跡”、“龍寓吉祥”、“龍的傳人”3個主題單元,近百件不同類型的歷史文物,折射出龍形的變遷,介紹龍文化的內涵。通過立體化、體驗式的展示方式,貼近百姓,讓觀眾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感受北京年節喜慶氛圍,更深地理解中華民族與龍之間的深厚感情。
新首博的每一個展覽都在力求出新,本次展覽透過龍文化的資料串聯起龍形象和龍文化發展的脈絡,又一次融入了設計者的智慧。展廳以喜慶的顏色、大畫幅的圖片和眾多設計元素,營造了年節歡快的氣氛,將文物、文化與百姓的節日需求融為一體。
春節期間首都博物館還舉辦了“歡歡喜喜博物館里過龍年”系列活動,以豐富的觀眾體驗活動和精彩的京劇表演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再現北京古老民俗的和諧喜慶,宣傳“北京精神”。
蟠螭紋銅鼎(戰國)
這件青銅鼎周身及器蓋布滿卷曲的蟠螭紋樣。蟠螭,是一種沒有角的早期龍。關于螭的說法,有說是“龍子”,有說是“雌龍”,還有說是“山神”。龍在這個時期確實概念模糊,難以在古文物的形象上證實。此鼎在展現戰國時期青銅器鑄造高超水平的同時,充分展示了龍紋初創時期的抽象之美。
銀鍍金龍首帶鉤(明)
古人身著寬大袍服,因而需要在袍外束帶,使用帶鉤。使用帶鉤的歷史可以遠溯戰國秦漢時期。“教子升天”是宋代以來一直流行的題材,元明時期又借助這一題材順勢制作了鉤首雕龍的帶鉤。明代的帶鉤多由金銀制成,造型與玉質帶鉤基本相同,但僅作龍首,也就不再以“教子”為名。
(編輯:競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