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國際政壇上的文藝明星——不想從政的藝人不是好明星?
2012年的兩會依舊星光璀璨,眾多藝術家代表、委員參政議政、建言獻策、關注社會、心系民生,提出不少鼓舞人心的好點子。喜劇明星鞏漢林呼吁聽證制度順利進行,導演馮小寧反對捕食野生動物,演員濮存昕關注拐賣兒童,歌手韓紅建議健全兒童福利法,女中音歌唱家關牧村倡導救助重大疾病的特困家庭……
我國古有班超投筆從戎,今有魯迅棄醫從文,藝術家一向多才多能,東坡美文出自廟堂,幼安俊筆揮于疆場,黃山谷草書大家,鄭板橋丹青名士,他們都做過出色的父母官。偶爾也有不靠譜的,南朝流行音樂人陳后主一曲《玉樹后庭花》未諳亡國恨,南宋畫家宋徽宗一卷《聽琴圖》不知百姓苦,明末手工藝人明熹宗醉心當木匠不問國事。
“藝而優則仕”,古今中外都有,西方在今天尤其如此。頻繁的出鏡率為從藝者從政提供了良好的公眾基礎,優厚的從藝酬勞為參與政治選舉準備了大量資本,廣闊的涉獵空間令藝人擁有通達的人際關系,復雜的工作環境鍛煉了藝人應對突發狀況、承受壓力的能力,擅用媒體、對關注習以為常,都是藝人比其他行業更易于且適宜從政的優勢。但真正的適格者還需時間和實踐來檢驗,故而有人一落千丈默默無聞,有人如魚得水叱咤半生,有的干一行專一行,有的淪為玩票的跳梁小丑。從政是一場持久的演出,不能有一刻疏忽,演得不好也無法重來。一個好的從政者須有冷靜的頭腦、寬廣的識見、準確的判斷力、有效的行政力、果斷的決策力。需要藝人的親和力,更需要執政者的魄力;需要明星的支持率,更需要有主見的內心;需要藝人的感性,更需要思想者的理性;需要藝人的左右逢源,更需要領導人的獨當一面。總之,藝而優,從政亦應優。
演員總統:羅納德·威爾遜·里根
二流的演員,一流的總統。這是對里根的蓋棺論定。羅納德·威爾遜·里根,美國第一位和唯一由影壇跨入政壇的總統,也是當代“藝人政治家”的典范。里根曾出演Love Is on the Air等數十部電影和電視劇,大多湮沒無聞,他在Knute Rockne All American中飾演足球隊員George Gipp,由于一句著名的臺詞“去替Gipper贏一球”而獲得Gipper這個伴隨他一生的昵稱。里根本人最滿意的影片是1942年拍攝的King’s Row,他出演一名截肢的年輕人,其中臺詞“Where’s the rest of me”成為他的自傳題名。正式就任前他曾參與過兩次大選,在第二次競選中以幾票之差落敗,然而他在全國代表大會上的精彩演說卻令很多聽者遺憾地表示“投錯了票”。在美國歷任總統中,他的就任年齡最大,因極具說服力的演說風格而被媒體譽為“偉大的溝通者”,他創立了里根經濟學,扭轉當時美國低迷士氣,使美國經濟在1982年開始茁壯成長。但為解決預算赤字,里根政府大舉國債,使美國從原本世界最大的債權國轉變為世界最大的債務國。在對外政策上推行里根主義,深刻影響了后來的世界格局。1989年卸任時民間支持率達63%,僅次于羅斯福。他的總統任期影響了美國上世紀80年代的文化,80年代被稱為里根時代。今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航母、機場、圖書館等。他一生經歷豐富、涉獵廣博,藝人的名聲并沒有成為他從政的階梯,拍電影也不過是他人生中的眾多嘗試之一,雖然未能在銀幕上大紅大紫,但演員生涯對里根從政卻是一筆意想不到的財富。里根曾這樣說:“當演員和當總統的區別在于,演員是臉上哭,心里笑;而總統是臉上笑,心里哭。”
藝指數:★★
政指數:★★★★★
演員總統:埃斯特拉達
早在上世紀50年代,菲律賓男影星羅赫略·德羅薩就成功進入參議院,成為菲律賓第一位征服政壇的演藝人士,因此而開啟了菲演員走向政壇的星光大道。埃斯特拉達自幼在平民窟里摸爬滾打,就讀大學而中途輟學,為生計而成為演員,以出演劫富濟貧的綠林好漢知名,多次獲得菲律賓電影最佳男主角獎,在偶像里根的感召下參加菲律賓總統大選,影迷紛紛毫不猶豫地投票給這位“羅賓漢”,令他以史無前例的高得票成為菲律賓歷史上第一位演員總統。他在大選中提出優先發展農業以帶動經濟振興、消除貧困、發展教育、打擊貪污犯罪、嚴懲腐敗等主張,廣受選民歡迎的同時也因出身演員、嗜酒好色、英文水平差而遭到政敵的鄙視。這一切沒有阻止他從政的腳步,但在成功當選后他的聲譽開始下滑,他涉嫌收受非法賭場近千萬美元的賄款,又涉嫌盜取煙草稅款,他的年薪只有12000美元,卻被指在任內花掉了4000萬美元。主張打擊貪污腐敗的總統自身就與巨額不明財產和兩名情婦瓜葛不斷,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他以盜竊國家財產罪被判監禁,劫富不濟貧的“羅賓漢”終成“負國漢”被趕出歷史舞臺。埃斯特拉達成為明星當政的反面教材后,老牌影星費爾南多·波接踵而至,他高中輟學,從無從政經歷,雖未競選成功卻展現了強大的號召力和影響力。眾多菲律賓明星走下銀幕,先向地方政府職位發起挑戰,再一步步走向權力的中心,而民眾對他們的選擇大多源于銀幕幻覺,這無疑是菲律賓政治的失敗和大眾文化的勝利。
藝指數:★★★
政指數:★
詩人總統:桑戈爾
朋友,如果我死去,請將我
葬于若阿勒-拉-葡萄牙村里
用堡壘的石頭筑起我的墳墓
讓槍炮闃然無聲
兩株粉紅及白色的夾竹桃
陣陣清香飄溢在西尼亞克河上
這首詩是他為自己立下的墓志銘。多次獲得國際詩歌大獎的列奧波爾多·賽達爾·桑戈爾出生于富商家庭,最初的愿望是成為一名牧師,在巴黎大學就讀期間,他發現現代繪畫、雕刻和音樂明顯受非洲藝術的影響,這一認識為他后來對抗“白人種族優越性”之說的不屑努力奠定了基礎。留法期間,他與同伴發起了“黑人特性”運動,創辦《黑人大學生報》,發表宣言,批判殖民制度,維護黑人尊嚴。桑戈爾認為,所謂“黑人特性”就是指全世界黑人所共有的獨特情操,是代表黑色人種新的自覺、新的自信心和不同于非黑色人種的一種卓越的人生觀。他們提倡恢復黑人尊嚴,發揚黑人的價值,認為“作為黑人是一種驕傲”。二戰期間曾應征入伍,1940年被俘,關押于納粹集中營,兩年間寫下優秀詩篇,后有詩集《影之歌》《黑色的祭品》《雨季信札》等。戰后從事政治活動,1960年塞內加爾獨立后當選共和國總統,繼續為樹立黑人種族自信做出貢獻,創始黑人文化運動,旨在呼喚重新體認非洲文化藝術對于世界的價值。非洲各國的第一代領導人如果不被推翻,多是終身執政,但桑戈爾卻是非洲第一個主動退位的國家領導,成為“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的典范。
藝指數:★★★★
政指數:★★★★★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