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關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電視劇《心術》海報
近日,河南省南陽市醫專附屬第二醫院28歲女醫生張娟因不堪忍受患者家屬的侮辱和高額索賠,在家中服下700粒“地高辛”欲自殺,幸經搶救治療暫時脫離生命危險。醫患關系如今已成為舉國關注的熱點話題,相關新聞時常見諸各類媒體。作為社會影響力巨大的影視作品,應通過怎樣的途徑表現當代醫生的醫德與醫術,又應借助何種方式建構真實而正面的醫患關系?本報借電視劇《心術》熱播之際,特別關注醫療題材電視劇,希望能為我國醫療題材電視劇走向良性發展的道路提供一些借鑒。 ——編者《心術》:帶著消毒水味兒的話題劇
□ 杜萱
從《雙面膠》到《蝸居》,女作家六六以其獨到、犀利而又不乏詼諧的筆觸描繪了現世愛情與婚姻中的種種,稍顯聒噪的外殼之下是人性本質矛盾以及人與人之間復雜關系的深刻透析。近期熱播的電視劇《心術》是六六涉足行業劇的首部作品,在題材上與其慣常涉獵的內容有較大區別。
自拍攝之初起,《心術》就打著“國內首部大型醫療劇”的旗號,并以“兩王一后”(吳秀波、張嘉譯、海清)的超強演員陣容吸引著觀眾的眼球。然而自開播以來,《心術》在對醫學專業的把控上屢遭詬病,不少醫務工作者跳出來直指劇情與現實不相符之處,如護士不應在工作時間佩戴發卡、耳釘、化濃妝,醫生的白大褂不可能不系扣子等等。而那些對醫學專業缺乏了解卻深知看病之苦的普通觀眾,從患者的角度出發對電視劇中所反映出來的醫患關系產生了更大的質疑。
六六在談及創作《心術》的出發點時曾表示:“希望看完《心術》,醫患關系能有所改善。”秉持著這一創作原則,在電視劇主人公的塑造上,六六傾向于將醫生還原成有血有肉有趣的人,一改此前國內醫療電視劇相對嚴肅的整體基調。主人公霍思邈醫生和特殊巡護美小護之間的插科打諢和“不是奸情勝似奸情”的曖昧關系成為《心術》的一大看點,其他醫護人員在緊急醫治時間之外所呈現出的相對輕松自然的狀態對于觀眾來說亦是具有新鮮感的。神經外科的老大劉晨曦是醫生,也因女兒的腎病身兼病患家屬的身份;二師兄霍思邈成長于醫學世家,卻不被所謂的“世俗規矩”約束,干了不少出格的事;特殊巡護美小護是醫院中八面玲瓏的護士,卻也是生活中恨嫁的大齡剩女;人物所具備的與傳統醫務工作者形象有所偏差的性格特征,年輕醫生護士之間戀愛的展現等,都是對于主人公形象相對飽滿豐富且多層面的塑造,這拉近了醫生與患者之間的距離,將在以往醫療劇中被架于神壇之上的白衣天使塑造成擁有生活氣息的普通人。與早期醫療劇《希波克拉底誓言》中對好醫生、壞醫生和好壞參半醫生的象征性塑造方法相比,《心術》無疑是更貼近現實的藝術作品。
不可否認的是,《心術》的創作更多的從醫院一方的角度出發,幾大主角不是醫生就是護士,唯一相對重要的非醫護人員角色則是類似于花瓶的形象——霍思邈追求的VIP病房家屬女演員黃菁菁。霍思邈與黃菁菁之間發生的劇情在很大程度上與醫患關系相去甚遠,而更多呈現的是兩個普通人之間的戀愛。不難看出,《心術》闡述故事的角度和在行為、心理活動上的著墨使其不可避免地將天平傾向了醫人者,而不是被醫者。在救助“鋼絲男”等相關劇情中,醫生護士們所表現出的善良、責任心以及高尚的職業道德將他們的藝術形象加以美化,卻又不至于神化,然而塑造出的是觀眾普遍反映很少在生活中見過的醫生形象。六六在創作的把握上采取了小事放松、大事緊抓的原則,使得主要醫務工作人員的形象在人格和醫德屹立不倒的前提下,瑕疵偶現,但終歸瑕不掩瑜。
作為一部講述“醫院那些事兒”的電視劇,《心術》并沒有一條鮮明的故事主線貫穿始終,而是以醫院這個場景作為電視劇的主線。與美國醫療題材電視劇《實習醫生格蕾》等不同,《心術》中血淋淋的一線場面相對較少,節奏也沒有美劇緊張,醫治的過程、醫術的高超與否成為“心術”這個主題之下相對次之的層面。在劇情的進展中,對于醫德的探討頻現,其中也不乏相反的意見。如美小護曾表達過自己品德再高尚,患者也不會選自己而不選醫術高超但稍顯玩世不恭的霍思邈。然而稍后的劇情中便涉及到醫學博士宗小滿責任心缺失,將手術后的病人晾在樓道里,自己卻沉浸在手機游戲中玩得不亦樂乎。
當然對于絕大多數的觀眾來說,《心術》還是一部不折不扣的電視劇,而絕非醫院常識及從業人員科普片。單純從戲的角度看,《心術》中除極個別的病例之外(如“鋼絲男”),極具特色并著墨較多的病例呈現并不多。這種點到為止的羅列式呈現,導致我們鮮少看到“患”一方面相對出彩的戲。醫患表達的相對失衡使得觀眾在收看醫療劇時的期待難以被充分滿足。總的看來,醫院只是一個載體,一個承載著霍思邈、美小護、劉晨曦等各色人等的環境,醫務工作者的身份只是他們的一個側面。從這個角度來講,《心術》或許難以稱之為一部純粹的醫療劇,它只是一部帶著消毒水味兒但在本質上與《雙面膠》《蝸居》無異的話題性電視劇。換言之,醫療行業并非是成就《心術》這部作品的基底,毋寧說是創作者攜帶著她所創作的人物選擇了醫院這個環境作為一切故事的發生地,并由此延伸出對仁心仁術的探討。不過,這部創作上還是有不少成績的電視劇的確再一次引發了公眾對醫療領域及醫療劇的關注,功不可沒。
(編輯:孫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