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視野]旗袍的“花樣年華”
旗袍從來都是影視劇的寵兒:她是《花樣年華》中傷感憂郁的蘇麗珍,她是《傾城之戀》中柔弱倔強的白流蘇,她是《旗袍》中神秘勇敢的關萍露……這一張張膠片把我們對旗袍的印象都定格在了過去,似乎她只是那個時代特有的產物。殊不知,歷經(jīng)滄桑的旗袍在當代設計師的改良下愈發(fā)美麗迷人。前不久,在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舉辦的中國百年旗袍展不僅為我們呈現(xiàn)了旗袍風華燦爛的前世,也為我們展示了旗袍風采別樣的今生,同時更讓我們領略了旗袍所特有的文化內涵和民族意義。
起源期
儒道文化的浸染
旗袍的起源可追溯到滿族的旗裝。清朝初年,清政府為了維護統(tǒng)治,迫使?jié)h族人穿著旗裝,當時的旗裝瘦長、緊窄。在清朝三百年的歷史中,旗裝一直沒有發(fā)生太大的變化。直到清朝后期,隨著滿漢文化的融合,西方文明的入侵,旗裝才發(fā)生了較大改變。此時的旗裝,衣身較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袍身上繡著各色花紋,領、袖、襟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但與現(xiàn)代旗袍的差別還很大。旗裝之所以變化緩慢與傳統(tǒng)的儒道文化有著莫大的關系。儒道文化倡導的是內斂含蓄,而非衣著的華麗,注重以人的氣質來襯托服飾。在這種理念的影響下,旗裝寬大平直且變化緩慢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珍妃的旗裝照,此時旗裝的衣袖已是寬闊滾邊樣式,衣領也已改為當時流行的元寶領
末代皇后婉容身著改良后的旗裝簡潔輕快,已與現(xiàn)代意義上的旗袍有了很大的相近之處
形成期
革命新風的催化
進入二十世紀,隨著外來文化的入侵和辛亥革命的成功,人們的觀念大為解放,女性已不再纏足束胸,求新求異的審美觀念逐漸形成。與此同時,旗裝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xiàn)代意義上的旗袍開始形成。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xiàn),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后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當時在風氣最為開放的上海出現(xiàn)了風靡全國的“文明新裝”,即女學生穿著的藍布旗袍裝。這一流行服裝的出現(xiàn)大大推動了旗袍的發(fā)展。二十年代后,旗袍在全國蔓延開來,此時的旗袍已與清末的旗裝有了天壤之別,人們不再拘泥于傳統(tǒng),將其剪裁成大倒袖,露出手臂,下擺提高到膝部,裝飾也由繁復轉為簡約。由此可見,女性的自我解放意識在當時已經(jīng)凸顯出來。1929年4月,民國政府制定的《民國服制條例》規(guī)定女子禮服有兩款:一為短上衣、單裙;二為長身旗袍。旗袍的裝扮終于名正言順起來了。
作為現(xiàn)代女性的代表,民國第一才女林徽因身著文明新裝,彰顯了女性的自我解放意識
鼎盛期
中西合璧的中庸
到了三四十年代,旗袍迎來了她的黃金時代,這也是近代中國女裝最為光輝燦爛的時期。當時,月份牌廣告畫中的人物和《良友》等雜志的封面女郎都身著旗袍,可見旗袍在這一時期的繁盛程度和人們對她的喜愛程度。隨著人們觀念的進一步開放和西方文化更深入的影響,旗袍也越來越西化。這時的旗袍造型纖長,胸省和腰省的使用使旗袍更加合身,還出現(xiàn)了墊肩、荷葉領、開衩袖等西式服裝處理方式,完全是一個“中西合璧”的新服飾了。雖然此時的旗袍具有了很多外來的因素,但她并不是一種全盤西化的服飾,而是一種集東西方所長、具有中庸之美的服飾。雖然旗袍變得修長,但其設計并不像西方那樣大膽裸露,而只是露出了雙臂,這更符合東方的文化與審美,使旗袍具有了一種含蓄典雅之美。改良后的旗袍,風格更加多樣化,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幾乎成為中國婦女的標準服裝。
月份牌女郎身著的旗袍已是越來越西化,胸省、腰省已很明顯,同時運用了西式的開衩袖及散擺裙
淡出期
繁華氣息的余存
新中國成立之后,由于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旗袍也隨之發(fā)生了很大改變。此時的旗袍比以往增添了更多的健康自然之氣:不妖、不媚、不纖巧、不病態(tài),符合當時“美觀大方”的審美標準,而且此時的旗袍也顯得更為實用。但隨著人們對衣著美的追求完全轉化成了對革命工作的熱情,旗袍所代表的悠閑舒適的生活情調與這種氣氛完全格格不入,已經(jīng)失去了生存的空間,旗袍在中國大陸消聲匿跡。雖然旗袍的發(fā)展在大陸中止了,但卻在港臺地區(qū)繼續(xù)發(fā)展著,甚至走向了國際,還多次獲獎。在香港,旗袍的發(fā)展更多的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響,更加西化,這一點在當時的電影中表現(xiàn)最為明顯。與香港不同,臺灣的旗袍則充滿了更多的懷舊氣息。由于穿著旗袍的大多是大陸移民,所以臺灣的旗袍設計則充滿了對大陸生活的懷念。
復興期
民族文化的弘揚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旗袍在大陸再度崛起,成為中國女性在正式場合穿著的禮服。但在大多數(shù)人眼中,旗袍已經(jīng)太過時了,因而很少有人穿著。到了九十年代,人們對女性的審美以身材高挑纖長、平肩窄臀為理想形象,旗袍這一最能襯托東方女性身材和氣質的服裝,又開始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中,受到很多女性的歡迎。與此同時,世界服飾舞臺上刮起了一股中國風,旗袍作為中國文化的代表性符號之一,那性感的曲線、精美的刺繡、矜持高貴的立領、婉轉曲折的盤扣等,開始被西方人吸納為設計元素,出現(xiàn)了時裝化的旗袍或帶旗袍風格的時裝。總之,集隱約的性感和低調的奢華于一身的旗袍越來越時尚化、國際化。最近幾年,中國的服裝設計師也在努力改進旗袍與現(xiàn)代生活不相適應的弱點,設計了很多新式旗袍。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頒獎典禮上禮儀小姐身穿的旗袍,就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了東方女人的美麗與神韻。
發(fā)展了百年,當今的旗袍已與當初的旗袍有了很大的不同,但無論是經(jīng)典還是前衛(wèi),旗袍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已融入進我們的生活與歷史,成為了一種永恒之美。時光在流轉,世界在變遷,而旗袍卻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銜接中,在古典與時尚的碰撞中展現(xiàn)著自己獨有的風采,演繹著自己的花樣年華。
北京奧運會中的禮儀小姐身穿兼具古典與時尚的旗袍,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