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學(原中國電影出版社總編輯)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影創作取得的成就令人注目,已成為中國銀幕的一大亮點。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影體現國家意志,也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主體意識。據不完全統計,在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影的畫廊,用不同形式展現毛澤東光輝形象的影片約有40部之多,這可以說是亮點中之亮點。
到目前為止,用電影這門獨特藝術手段塑造毛澤東大體可分為三種形態:一是把毛澤東作為主角,描述毛澤東在某個革命時期的處境、遭遇、作為以及他的喜怒哀樂,如《開國大典》《湘江北去》《扎西1935》《毛澤東去安源》《毛澤東與斯諾》《毛澤東和他的兒子》等;二是把毛澤東放到偉人群體中進行描述,也就是說在再現我黨重大轉折時期或重要事件中毛澤東在中央最高領導層里的不同處境、地位以及領袖風采,如《大決戰》《大轉折》《長征》《開天辟地》《重慶談判》《建國大業》《建黨偉業》等,此類形態較為多見;三是影片的故事并不是以毛澤東或中央領導核心層為講述對象,而是因為劇情安排需要毛澤東出場,有的是幾場戲,有的只是閃現一下,如《大河奔流》《西安事變》等。
無論是以毛澤東為主角,還是把毛澤東放到中央領導核心層進行刻畫或“閃現式”的表現,都體現了幾代電影人的一個共同愿望和追求,這就是要用鏡頭講述毛澤東的故事,讓毛澤東的豐功偉績通過光影流芳百世。回眸33年銀幕上的毛澤東形象,可以看到電影塑造毛澤東所取得的進步和成績,還可以感受到電影人在處理偉人題材時所表現出來的探索創新精神。
>> 形似是一種探索一次開拓
毛澤東作為電影藝術形象第一次出現在銀幕是33年前的事情。1978年,第三代導演的領軍人物謝鐵驪拍攝著名作家李準編劇的《大河奔流》,電影作為國慶30周年的獻禮片很讓人期待,特別是傳說電影中將出現毛主席形象,人們都懷著一種復雜的心理翹首以待:一方面,毛澤東逝世才兩年,人民群眾還沉浸在對偉人的緬懷之中,當人們從話劇《報童》(于1979年改編成電影)中看到由王鐵成扮演的周恩來時,一種急切企盼能夠在銀幕瞻仰毛澤東形象的審美需求由然而升;但另一方面由于“文革”的陰影還揮之不去。在如此語境下,電影塑造毛澤東成為一種難以破除的禁區。
謝鐵驪成了第一個勇于開拓的電影人,他啟用北京人藝演員于是之扮演毛澤東。影片只用三個鏡頭描述毛澤東。第一個鏡頭是遠景:毛澤東走在黃河大堤上,只是個身影;第二個是全景:毛澤東與李麥握手,也是身影;第三個鏡頭是中景:毛澤東側背觀眾,面容看不見。毛澤東對李麥說:“李麥同志,你好!我們請你來談談黃河的情況好不好?”三個鏡頭一句話加起來也就30秒鐘左右,展現毛澤東亮相連個面部造型的鏡頭都不敢給,大有摸著石頭過河之感,十分謹慎。盡管如此,影片公映時的效果卻出奇之好,當觀眾看到毛澤東出場時,映入眼簾的盡管是個背影,但都不由自主地鼓掌、激動。這種審美情結說明人民群眾對毛澤東的熱愛,更說明人們心底里那種潛在的對偉人的審美需求。令人欣喜的是,國家已經發現人民群眾的審美要求,幾乎是與影片放映同時,經中央領導批準,古月被確定為毛澤東的特型演員進入八一電影制片廠,這為以后電影塑造毛澤東提供了人才基礎。
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決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開始深入人心。這時,電影《西安事變》應運而生,成為第二部塑造毛澤東的電影。導演成蔭在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精神的鼓舞下終于有了新的突破,大膽啟用古月扮演毛澤東以實現形似,在銀幕上首次讓毛澤東轉過身來面對世界、面對觀眾;影片給毛澤東的戲并不多,但導演賦予毛澤東以肢體語言如抽煙、揮手等和盡可能多點的臺詞。《西安事變》是古月的處女作,他扮演毛澤東在形似上被社會認可,從此踏上塑造毛澤東的藝術生涯。
改革開放之前與改革開放初期,電影塑造毛澤東為沖破禁區開了個好頭?!洞蠛颖剂鳌泛汀段靼彩伦儭啡〉昧藙潟r代的歷史性突破,但是在藝術表現方面還只是停留在程式化、概念化的層面上,浮于模擬人物肢體語言和缺乏個性的臺詞上。如何解決毛澤東的形似與神似的統一已成為電影人亟待攻克的一大難題。
>> 神形兼備是塑造毛澤東的
美學境界
隨著改革開放的步步深入,國家充滿活力和生機,文藝界的思想也空前活躍,紛紛掀起探索創新的新浪潮。前所未有的創作環境對中國電影創作構成前所未有的驅動力,這種驅動力加快了電影塑造毛澤東的步伐。
繼《大河奔流》和《西安事變》之后,銀幕上的毛澤東形象又有新的進展,一些作品在創作環境允許下以較多的影像描述毛澤東,盡量使人物更加貼近生活、貼近觀眾,銀幕開始展示毛澤東的一些生活細節和外在性格特點如喜好吃紅燒肉和辣子,通過一些臺詞表現他的幽默和發脾氣等等,雖然這些描寫還僅僅是對毛澤東性格特征的表層思考,但至少已經表明電影人開始意識到應該讓毛澤東打破神的牢籠,讓他走下神壇回到人民中間。
隨著時代的變遷發展,電影人在如何應用電影藝術手段塑造毛澤東這個問題上經過不斷實踐,越來越意識到電影塑造毛澤東不管是寫他的一生還是寫他一生中的某個瞬間,神形兼備則是電影追求的美學境界。作為一部時空有限的電影,可以突出強化偉人性格特征的某個側面,比如他的軍事謀略和智慧,他的親民和廉政等等,也可以從多個側面對他進行描述,使之更加立體更加生動、鮮活。
1989年,長影經過精心打造推出新中國成立40周年獻禮片《開國大典》。影片令人耳目一新,也令人振奮,人們終于在銀幕上看到了一位以往未能見過的毛澤東形象。影片首次把毛澤東作為主角塑造,由古月任主演,由著名電影劇作家張天民、張笑天等任編劇,導演由李前寬肖桂云夫婦擔當。影片通過精心設計的一場又一場引人入勝的戲,成功展現新中國成立之前毛澤東在兩種命運決戰時刻所表現出來的日理萬機、高瞻遠矚、指點江山的領袖風范和氣魄,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毛澤東駕馭革命風云的能力和智慧;毛澤東面對傅作義拖延起義時間所表現出來的強硬態度和策略;毛澤東在記者招待會上的灑脫、從容不迫;毛澤東與兒子毛岸英的父子之情等等。影片打破常規敘事手法而采取紀錄片資料與藝術再現相結合的手法,這么做不但為影片增強真實性,而且為塑造毛澤東形象營造歷史氣息和生活質感。
如果說古月在《西安事變》的表演顯得稚嫩,那么在經歷8年的積累之后發生了質的飛躍,他在《開國大典》的表演顯得十分自如、嫻熟,言談舉止和嬉笑怒罵都十分得當,恰到好處。古月的表演無疑成了提升影片藝術品位不可缺少的因素。
《開國大典》塑造毛澤東實現新的突破,創造出作為藝術形象的毛澤東所應有的神形兼備的美學素質。繼《開國大典》之后,由于電影人的發奮努力、不斷創新,終于涌現出一批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神形兼備的毛澤東藝術形象,如從親情的角度講述毛澤東與毛岸英父子之情的《毛澤東和他的兒子》;表現風華正茂的青年毛澤東追求革命以及他的師生情結、戀人情結、同學情結的《湘江北去》等,電影塑造毛澤東終于開辟了一片新的天地。
>> 由明星扮演毛澤東
也是一種嘗試
2009年、2011年兩年有兩部主旋律大片引起轟動效應,取得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一部是新中國成立60周年獻禮片《建國大業》,另一部是建黨90周年獻禮片《建黨偉業》?!督▏髽I》票房破4億,《建黨偉業》票房突破4.2億,創下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的票房奇跡。兩部影片的出現終于打破了長期以來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影難以進入市場的怪圈,證明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可以走進觀眾、也可以贏得市場。
這兩部影片之所以能夠創造重大題材電影的票房奇跡,是由多方面因素決定的,如文化語境的進步與開放、國慶黨慶情結、營銷策劃戰略、題材史詩風格、大場面大人物、明星云集等等,其運作經驗給了我們啟示,也給了我們信心。
諸多因素中最具成效的應該是“明星大聚集”,這是最具炒作、也最能吸引觀眾眼球的創造。上百位明星一起上陣,明星演大人物,被稱之為“電影大閱兵”的運作是電影史上的奇跡,這似乎難以復制,但我們從中得到啟發,這就是讓明星扮演偉人,使偉人更具市場影響力。
在《建國大業》里扮演毛澤東的是唐國強,他是影視界認同的也是很有號召力的毛澤東扮演者,他那嫻熟、高超的演技把毛澤東塑造得惟妙惟肖;而在《建黨偉業》里扮演毛澤東的是當下時尚明星劉燁,據傳凡是影視劇因為有劉燁出演便有市場已成為共識,《建黨偉業》啟用劉燁一方面是他的外形經過化妝與青年毛澤東比較接近,另一方面他正處在“走紅”期,有一大批粉絲追捧,這勢必大大拓展毛澤東在年輕人中間的受眾面?!督h偉業》上映之前,各媒體圍繞明星陣容進行爆炒,網友們紛紛加入其中,有網友還饒有興趣地排列一個明星的出場時間表,如第八分鐘劉燁扮演的毛澤東出場等等,頗有情趣,有點寓教于樂的意思。有網友認為明星出演大人物十分“養眼”。每個明星都有各自的粉絲,一百個明星的粉絲匯聚到影院,這聲勢之大可想而知,觀眾在“養眼”的同時,對黨的歷史,對毛澤東在那個時期的革命狀態和革命風采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感知和感動。
據有關方面的不完全統計,扮演毛澤東的演員或扮演過毛澤東的演員,專業的和不是專業的加起來總共約有20位。有號召力有影響力的、得到觀眾和專業認可的主要有古月、王霙等特型演員。由誰擔當毛澤東這個角色雖然不是特型演員的專利,但不管由誰出演毛澤東起碼要達到形似,讓觀眾認同,如果連形似也無法讓觀眾認同,那就不能說是個稱職的演毛澤東的演員。“帥哥”明星扮演毛澤東或許會引起某些質疑,但他畢竟是嚴格遵循形神兼備的美學要求進行創作,職業態度嚴肅認真,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良好,對這種順應市場順應文化語境的探索理應得到肯定和鼓勵。
>> 對毛澤東人性人情的
思考實現突破
電影塑造毛澤東如何做到使毛澤東的性格更豐滿更富血肉?如何揭示毛澤東的心靈世界?這些問題成了現實對電影人提出的更高層面的要求。上面提及的三次突破和三次探索都還沒有能夠達到這一層面的審美境界。豐滿血肉、塑造心靈實際上就是對偉人進行人性和人情的思考和解析。
去年與今年有兩部以毛澤東為主角的影片令人耳目一新,也為之感動,一部是描寫1921年之前毛澤東求索馬列主義和中國革命道路的《湘江北去》,另一部是描寫1935年紅軍北上時毛澤東在云南扎西粉碎蔣介石圍剿的《扎西1935》。這兩部影片都對毛澤東進行程度不同的人性和人情思考,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湘江北去》在展現毛澤東不畏艱險一邊求學一邊鬧革命的同時,分別通過三條線刻畫毛澤東的戀人情、師生情和同學情,一是毛澤東與楊開慧的愛情,編導用較重的筆墨表現他們的愛情生活,平淡中富有浪漫,他們之間話語不多,但那種純情能夠從畫面中得到意傳;二是寫毛澤東與楊昌濟師生關系,通過這條線索表現出毛澤東尊師的品質和對恩師的一片真情;三是寫毛澤東與同學的關系,通過這條線描述毛澤東對同學的一腔熱血,也描述了因革命信念和指導思想的不同,毛澤東與同學分道揚鑣時的痛苦與難舍。
人性與人情這兩個詞義是人類一種美好、神圣的向往和追求,也是衡量、評判文藝作品是不是具有感染力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標準。從兩部影片所刻畫的具有人性和人情味的毛澤東形象中,多少讓我們感受到在當下文化語境下電影已經開啟了對毛澤東人性與人情的思考。
電影塑造毛澤東走到今天,光影如畫,瞬息即逝,過去已成為記憶,今天也很快變成歷史,明天是今天的繼承和延伸。回首記憶,展望明天,電影人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