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關注]漫畫改編電影緣何風行
《復仇者聯盟》已經登陸國內影院,這是根據美國暢銷漫畫改編的電影。好萊塢根據漫畫改編電影的傳統由來已久,我們熟知的《超人》《蝙蝠俠》《蜘蛛俠》《X戰警》《罪惡之城》《刀鋒戰士》《鋼鐵俠》等等,都是這類作品。如今好萊塢漫畫改編電影之風似乎越刮越猛。
去年上映的進口大片中就有好幾部改編自漫畫:《X戰警:第一戰》《綠燈俠》《蠻王柯南》《美國隊長》《雷神托爾》以及《丁丁歷險記》,今年上映的有《復仇者聯盟》《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罪惡之城3》《神奇蜘蛛俠》《金剛狼2》,都是大投資的漫畫改編影片,而《鋼鐵俠3》《超人:鋼鐵之軀》《雷神2》也在拍攝當中,將于明年與全球觀眾見面。
為什么好萊塢熱衷于這類影片,漫畫改編電影之風能刮多久?
“快餐效應”和“龍蝦情結”
丁涵
當下的生活節奏快,生存壓力大,人們正需要一種快餐化的娛樂方式,以獲取簡單、直接而又過癮的審美體驗。
觀眾在滿足于快餐式的娛樂、刺激、消遣之后,會追求一些更深層次的東西,即華麗的制作和深邃的內涵,電影在漫畫的基礎上取得了更高的藝術價值。
誰能想象好萊塢竟有如此非凡的魄力和鬼馬的創意——將雷神、鋼鐵俠、美國隊長、綠巨人、黑寡婦和鷹眼等一眾美國漫畫作品中的標志性人物齊聚一堂,制作成花樣百出、令人熱血沸騰的科幻大片《復仇者聯盟》。這些英雄人物穿越時空湊在了一起,各自逞能,卻又眾志成城。
他們這一次的聚首,不僅瘋狂吸金,上映一周全球票房就突破6億美元,而且好評如潮,得到了觀眾和專業影評人的無差別盛贊。更重要的是,它宣告著美國漫畫改編的好萊塢電影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新高潮。
這部電影包含了太多吸引人眼球的元素——宇宙神力、外星入侵、生物變異、機械科技,還有眾大腕飆戲——鋼鐵俠賣萌,美國隊長耍帥,雷神秀胸肌,綠巨人愣頭青……可以說這是一部制作極其精良,創意煞費苦心的好萊塢電影,看《復仇者聯盟》,好比去快餐店里吃龍蝦大餐,既享受了速食快餐的輕松簡單,又嘗到了龍蝦大餐的饕餮盛宴,這恰恰符合了漫畫電影的本質特征。
說到快餐效應,不得不提漫畫改編電影的一個重要特點,即簡單直接、淺顯易懂,受眾面廣。
小說與漫畫相比,小說是改編給有一定審美經驗的觀眾看的,因為讀者看到的人物從紙上搬到屏幕上,穿著、打扮和形象氣質都沒有一個有據可行的原型,只能依照字里行間提供的抽象信息,把一個無形的人物變成三維立體的形象,這不僅考驗導演解讀人物的能力,考驗演員的演技,更考驗了觀眾的理解力和想象力。
而漫畫是改編給全體大眾看的,觀眾可以是老人、孩子,可以是不識字或者沒有審美經驗的任何人。因為漫畫人物是根據畫稿上具體直觀的人物形象直接照搬到銀幕之上的。角色的穿著、打扮和形象氣質,都遵循著漫畫中已有的人物形象,不需要做任何改變。人們看到狀若蜘蛛的家伙,自然會想到蜘蛛俠,從而預想到他能飛檐走壁。人們看到晝伏夜行的壯漢,自然會聯想到蝙蝠俠,進而預想到他可以扇動翅膀飛行,速度堪比閃電。在《復仇者聯盟》中,雷神是神界主宰,可以召喚閃電,打通天界和人間;鋼鐵俠是機器怪人,利用機械物理完成一切不可能的事情;美國隊長是改造人種,高大健美,以其天賦神力除暴安良;綠巨人是變異生物,體型龐大,身上帶著原始獸性和強大毀滅力。看過漫畫原著的人,可以在大銀幕上找到熟悉的身影從而油然而生一種親切感和興奮感,勾起對于漫畫情節的追憶。沒看過漫畫原著的人看到那些富于形象感的英雄人物活生生地出現在自己面前,也會體會到興奮和刺激。
另外,漫畫的情節設置和角色刻畫都有自己固定的套路和程式,無疑都貫穿著“美國夢”和“個人英雄主義”。主人公登場之初,基本上都是一個默默無聞的“普通人”形象,然后一路顛沛流離,在機緣巧合之下被命運垂青,受到某種神秘力量或特異功能的影響,具有了常人沒有的超能力,很多艱險的特殊使命便自然而然地壓到其肩上,于是主人公克服人性的懦弱和自私,勇敢而大無畏地投入了拯救地球、拯救人類的正義戰爭中,或許會路遇一個美麗的女孩,發生英雄救美的故事。同樣的故事情節,從最早的《超人》,到最近的《復仇者聯盟》,這種特定的模式和套路顛撲不破,屢試不爽。
美國漫畫電影發展至今,幾十年里同樣的情節結構重復了無數次,觀眾會不會因為過度熟悉而缺乏新鮮感,從而產生厭煩情緒?其實這種擔心純屬多余,縱觀幾十年來的漫畫電影之路,其發展一直承襲著這種套路,觀眾們仍然興致高漲,絲毫不覺得無聊和乏味。因為這種模式的創建者把握住了人類隱秘的內心期許,即每個平凡個體都渴望超越自我,得到命運垂青,行英雄之舉,救世界于水火。漫畫改編電影,正是幫所有普通觀眾去圓這樣一個偉大的夢。
當下的生活節奏快,生存壓力大,人們正需要一種快餐化的娛樂方式,以獲取簡單、直接而又過癮的審美體驗,不需要思考,不需要理解,只需感受到視覺聽覺上的刺激,從而滿足內心狂熱的激情。照搬的人物形象,既定的情結套路和濃烈的英雄主義,已經構成了漫畫電影的特殊模式,讓全球幾十億觀眾為之熱血澎湃。
然而,觀眾的口味不可能永遠止步于快餐,就如同漫畫電影不可能只靠簡單、粗暴而被觀眾接受,在近些年的好萊塢漫畫電影中,越來越多更高端、更藝術化的因素也逐漸地滲透進來。
3D技術,科幻巨制,是科技發展和視聽語言里程碑式跨越之后的豐碩成果,將它用在漫畫改編的電影當中更為相得益彰。漫畫文本通過電影手段的豐富改造,一些不可能變為了可能。漫畫是一種充滿想象力和創造力的藝術,但終究是靠人手工一筆筆畫出來的,其表現力受到多種限制,無法與電影這種完全由科技支持的電腦制作方式相匹敵。所以漫畫手繪和電腦特效、3D技術結合在一起,是絕佳完美的組合。
漫畫為電影提供素材,而電影為漫畫插上翅膀,讓它從書本飛到大銀幕,展現出更博大,更有震撼力的效果。就像《復仇者聯盟》中,從神秘的天外星際,到太空中的巨型航母,再到紐約的巨型高塔,以及人類生活的街道房屋,一草一木,因為有了漫畫的創造,人們可以上天入地。又因為有了電腦技術的制作和渲染,這種穿梭更為賞心悅目,動人心魄。漫畫提供了一個想象的藍本,而電影構建了這個藍本,并將它拓寬和深化,形成了一個龐大立體的多維世界,令觀眾眼花繚亂,倍感過癮。
除了技術層面“貼金”,電影在對漫畫人物刻畫和主題思想的再解讀上,也下了一番硬功夫。漫畫人物一般比較單一,因為局限于篇幅,若要強調人物動作、故事情節,必然會減少對白、削弱人物內心的表達。而在電影中,就不會有這樣的疑慮,演員扮演人物,使得假定性的人物有了真實的與觀眾交流的方式。比如羅伯特·唐尼在《復仇者聯盟》中扮演的鋼鐵俠,日常生活中是一個桀驁不馴、言行輕佻的“浪子”,整日一擲千金,一門心思追求自己的心上人;他在穿上鎧甲之后,瞬間變得深沉而富有責任感。演員的肢體語言豐富而不程式化,臉上的表情微妙而瞬息萬變,電影在漫畫的基礎上,給了演員更多的發揮空間,使他能夠秀出高超演技和個人魅力,使得鋼鐵俠這個角色更加豐滿,有血有肉。所以,當鋼鐵俠在生死關頭給自己女朋友打電話接不通的時候,他臉上流露出苦澀、遺憾和視死如歸的悲愴表情,所有的觀眾都被這一幕感染,情緒被推到了高潮,這是電影制造的獨特煽情效果,比漫畫更能滿足觀眾的情感需求。
在主題方面,漫畫簡單直接、粗線條,一般著眼于故事精彩、情節緊湊,而忽略了主題和價值觀的輸出。電影在這一點上對漫畫進行了有益的補充,賦予漫畫故事以更為深沉的思想內涵。《復仇者聯盟》中有很多對于社會問題、人類生存問題的反思,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升華。鋼鐵俠、雷神、綠巨人、美國隊長等幾大精英被召集在一起,一開始彼此攻訐、四分五裂,每人都有自己的主張,希望憑借個人力量拔得頭籌。當反派勢力以摧枯拉朽之勢危及到所有人的安危之時,他們才如夢初醒地聯合起來,這無疑是對當今國際局勢劍拔弩張的一種影射。這便是所謂的“龍蝦情結”,觀眾在滿足于快餐式的娛樂、刺激、消遣之后,會追求一些更深層次的東西,即華麗的制作和深邃的內涵,電影在漫畫的基礎上取得了更高的藝術價值。
正是對于觀眾心理的巧妙拿捏,使得這種“快餐效應”和“龍蝦情結”應運而生,幫助漫畫改編電影在一條不斷探索和完善的路上達到了新的高峰。
(編輯:孫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