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見簿]有這樣一種不良傾向
時間:2012年06月15日來源:中國藝術報作者:馬龍潛
我覺得現在的文藝界出現了與毛澤東思想特別是《講話》精神若即若離、乃至漸行漸遠的現象,特別是在理論界。許多80后、90后的學生,論文選題是海德格爾、薩特,這些年來的選題沒有一篇是談馬克思主義的,更何況毛澤東思想。
現在的趨向是,有些人打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幌子談西方的新潮理論,用西方的新潮理論來冒充新時期文藝理論的功績。明明說海德格爾的存在論、薩特的主體論,卻非要說成是馬克思主義的存在論和主體論。有些人打著文藝創新的招牌,編織一些模糊的、虛假的、反常規的概念,多以西方學者對人性、審美、現代性等范疇片面、抽象的理解為理論指向,以為只要把西方新潮的東西拿來展示一番,不管科學與否、正確與否,就可以冒充與替代新時期文藝理論批評的功績。
為什么很多人喊馬克思主義卻不堅持馬克思主義?因為金錢。政府支持馬克思主義研究的重大課題,經費充裕,錢的吸引力很大。現在的社會是多元化的,學者可以研究西方。我不是說不能研究別的,但談的明明是假馬克思主義非馬克思主義,非要戴上馬克思主義的帽子,這個是危害很大的。
這種思想傾向在新時期以來重新滋生和蔓延的原因較復雜,但這里面最根本的還是我們的文藝理論界缺乏一個牢固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基本觀念的基礎所致。因此,認清這個事實,牢牢地掌握《講話》所教給我們的防止各種思想偏向的思想方法的重心,是我們面臨各種思想傾向的挑戰,而立于不敗之地的基本保證。
近日,在湖南省文聯、中國藝術報社聯合主辦的“《講話》精神指引與文藝理論陣地建設研討會”上,山東大學教授、文藝美學家馬龍潛對當下的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存在的問題作出了批評。本報記者何瑞涓根據錄音整理摘錄。
(編輯:孫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