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有關媒體報道,6月29日,我國申報的元上都遺址剛剛被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目前中國被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世界遺產已達到43項,在數量上居于世界第三位。這樣的結果不能不歸功于近年來全國上下對文化遺產給予的深切關注。然而,對于文化遺產,究竟應如何保護與保存,也出現了一些值得商榷的觀點。
布依族“八音坐唱”又稱“布依八音”,是布依族世代相傳的一種民間曲藝說唱形式,主要流傳于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義市沿江鄉鎮及南盤江流域部分地區,千百年來,它一直在這些地區的村村寨寨傳承延續著。2006年,該曲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全球化浪潮中,人類的物質文化遺產大面積集群式地遭遇厄運和災難。實際上即使沒有全球化的發生,物質文化遺產也不可能永駐世間,正是在這樣的前提背景之下,有一種觀點認為,應該將文化遺產和文化遺存區別開來,并認為文化遺產是具有當代價值(歷史、審美、藝術、科學價值)的人類文化,文化遺存是不具有當代價值(歷史、審美、藝術、科學價值)的人類文化,那些被歷史淘汰的東西只能被稱為文化遺存。
以這種觀點來看待文化遺產,則人類物質文化遺產的遺跡(如在城市化過程中被摧毀的古建筑、古村落等)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大多數(如少數民族語言、民族方言土語、民間傳說、史詩、歌圩、廟會、少數民族的民俗節慶活動、民間工藝等)只能被稱為文化遺存,自生自滅是它們的宿命。若當真如此,則必將再一次發生人類歷史上不堪回首的文化遺產剿滅事件。試想在“文革”災難中,革命的現代話語橫掃四舊,我國多少的文物古跡灰飛煙滅。即使在今天,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包括文化產業開發,多少被想當然地認定為不具有原真性、物質性、紀念碑性的文化遺存和文化遺跡依然被無情地抹平滅跡。本雅明慨嘆的“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變成了今天“機械復制時代的城市”,當先發資本主義世界開始反思文化單一化的嚴重后果并真正開始采取行動保護文化遺產之時,后發現代化的中國當然也包括許多非西方國家卻處于現代化的慣性沖動之中。那些符合文化遺產標準的物質文化得到了較好的保存和保護,而那些不符合文化遺產標準的文化遺存和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則成為摧毀、遺棄的對象。
文化并沒有優劣之分,被人類認為是最為優越的西方文化演化到今天,顯示出了種種弊端,其中最嚴重的問題即是現代化(西化)所帶來的文化單一化以及因此而造成的人類的精神危機,時至今日,包括西方學者在內的全球有識之士痛心反省現代化內在的弊端之余,熱切呼吁文化共存,文明對話,其基本前提是:1.現代化路徑已經出現問題,需要反思現代化內在的病因;2.西方文化只是人類文化之一種,暫時領先世界并不表示它永遠領先世界;3.過于追求物質文明發展程度的西方文化,應該回過頭來從人類其他各種文化模式中尋求精神元素和價值立場,來校正自身;4.經由對話、反思和共建的路徑,人類可望走出當下的文明困境,適時構建人類新文明和新文化。正是在這四個前提之下,文化相對主義的價值立場和行為態度,才得到了普遍的接受和認同,從這種立場出發,我們認為梁啟超當年的文化定義應該修正為:“文化者,人類心能所開釋出來共業也”,將“有價值”三字去掉,因為任何價值判斷都可能是人類理性偏執的狂妄表現,在人類歷史演化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文化模式、文化印記、文化表現都是人類情感智能的變相,都具有不可磨滅的創造價值和參照價值。如果我們將人類文化看做是一片綠色的森林,則樹樹環護相依為命是常態,一枝獨秀萬木凋零是變態、畸態,保護人類文化遺產,格外用心保護和保存人類的文化遺存、文化遺跡,是人類文化自覺的表現,也是人類尊重自身的情感歷史和精神歷史的表現,是人類在危機四伏的新世代尋求人類普世價值,共建人類新文明的邏輯起點。
我們認為人類文化遺產和文化遺跡應得到同樣的尊重,都應該得到人類細心的保護和保存。文化遺產的保護和保存是兩個不同的理念,保護只能保證文化遺產不受損害,但是從邏輯上看這是不可能的,在時間的滔滔洪流中,宇宙之間任何物質和非物質都處于瞬息萬變之中,保護文化遺產充其量也是暫時的、有限的加以護衛使之不受損失。“萬里長城永不倒”這句話從宇宙“生、成、駐、滅”必然規律這個角度來看,是不能成立的,但是萬里長城所表現出來的民族文化內涵,即使物質的長城不存在了它依然可以通過別的符號載體或傳播手段繼續存在。文化遺產的保護永遠只是一種有限度的文化行為,或者說是一種被動的文化行為,一場突發性的自然災害或人為災害(比如戰爭),可能會將人類煞費苦心加以保護的某個文化遺產銷毀殆盡。2004年印度洋發生海嘯,印度南部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海岸寺院遺跡遭遇嚴重毀壞。2008年一場突然停電,致使日本真言宗醍醐派總寺——醍醐寺遭遇重創,寺中的觀音堂以及相鄰的一個建筑被全部燒毀。2001年,塔利班不顧全世界輿論的強烈譴責,公然炸毀了建于公元5世紀的阿富汗巴米揚大佛。
“保存”除了具有“保重”、“護衛”、“使不受損失”的含義之外,還含有“使事物繼續存在”的內涵。我們知道,物質文化遺產如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等在時間的洪流中是不可能永遠存在的,就像一個具有偉大象征意義的文化歷史人物一樣,他/她的物質性存在——肉身,是不可能永遠存在的,能夠繼續存在的是附著在物質載體之上的文化內涵和文化精神。今天我們在進行文化產業開發的過程中,強調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活化”,實際上就是對文化遺產進行保存而非保護。文化產業開發的主要特征就是將人類的文化遺產作為“內容”、“意象”和“創意源頭”,納入與當代國計民生息息相關的消費品中,使這些文化遺產所承載的文化精神通過體驗式消費進入人們的心靈世界,借用人們喜聞樂見、喜聞樂用的文化藝術品和日常消費品如游戲、動漫產品、旅游產品、圖書、出版物等,將物質性、非物質性的文化遺產所承載的文化記憶,活化在當代心靈世界并影響當代人的文化思維和價值抉擇。我們必須大力提倡通過文化產業開發(文化創意產業)來保存人類的文化遺產,文化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開發不僅可以保護文化遺產,如通過旅游開發利用旅游經濟收益對文物古跡進行保護性修復完形等,更重要的是,文化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開發還可以在對文化遺產進行良好保護的前提之下,對物質文化遺產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活化”,給予第二次第三次以至無窮次數的生命再現。